第1部分 (第1/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什麼是國學
近一年多來,在國內,從企業到理論學術界,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體上興起了一個傳統文化(或國學)熱。而且這個熱潮正方興未艾,日益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面對這個來得有些突然的熱浪,有人甚至把它稱做“中國的文藝復興”,國際上有人把它稱為中國向傳統文化的迴歸。對於這一現象該如何評價,它為什麼會熱,究竟能熱多久,它對我們今天從做人到管理究竟有多大用處,很多企業管理幹部仍然有些迷茫。那麼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咱們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什麼是國學呢?最簡單地說,國學就是現代中國人研究古代中國的學問。
關於“國學”這個詞,其實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也就是說,在周代“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一種“貴族子弟學校”。 以後幾千年來伴隨著王朝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到了清末,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但不管怎麼變,“國學”長期以來實際上指的是學校。
滿清後期,隨著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開啟了中國的國門,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警醒。不少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於是“西風漸進”,研究西學的人漸漸增多,翻譯的西方書籍也越來越多,從哲學、倫理到政治、文學乃至科學技術。由於這些玩意兒區別於舊有的學術,所以出現了“新學”一詞。這麼一來,原來咱們老祖宗的東西就叫做“舊學”了。當然誰也不喜歡“舊學”這麼個名稱,於是有人發行雜誌,名之曰《國粹學報》,與西來之學術相抗。“國粹”之名隨之而起。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到“國粹”一詞。1902年秋,梁啟超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以保國粹為主義”,使用了“國學”一詞。後來章太炎又在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雲:“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至此,“國學”一詞在中國也完成了由“國家設立的學校”向“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意義的轉變。
但是自從1840年海禁被打破以後,有關“國學”究竟是否有用的爭論始終就沒停止過,一直爭到今天,甚至今後還得繼續爭下去。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磨合!在近代史上,頑固排外的自有一批人,他們主張“祖宗之法不可變”;稍微開明點的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白了就是應該考慮咱們中國的“特色”,咱們的制度是好的,這叫“中學為體”,但不妨學點西方的方法用用。當然最激進的就是主張“全盤西化”的人了,他們把中國的落後和屈辱一股腦都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呼籲要把傳統文化來個連根清除,甚至取消漢字,使用拼音文字。但是,在這些爭論中,大部分人還是有這麼一個共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價值的,不能完全拋棄。於是不少人漸漸開始以現代的眼光和方法來整理、記錄和研究老祖宗的東西。這就是國學的由來。所以,就研究物件而言,廣義地說,國學就是關於古代中國社會所有方面的研究學問;狹義地說,國學是現代的中國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吸取其中比較有現實進步意義的一部分。因此,國學帶有很強的功用色彩,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古為今用”。它與純粹的歷史學、哲學、古代文學的學術研究不一樣,它有著追求現實進步意義的色彩,有“善”和“美”的成分。而純學術研究,從其研究的目的上,是追求“真”的。另一方面,與此同時,西方人也開始大規模研究古代中國,這種學問被稱作漢學。
如何看待國學(1)
1。全盤否定派
前面講了,不管有沒有“國學”這個詞,從1840年之後,圍繞著咱們老祖宗的遺產存廢問題,人們就一直在鬥爭著。一些激進的中國人不斷猛烈地抨擊這些舊玩意兒,把它們同封建落後乃至迷信完全等同起來,主張全盤否定。他們認為,國學本身已經毫無價值可言,因為當今之世,救亡圖存、保國保種是第一主題;研究那些與此無關的事情,都可以看作是沒有時代責任感,偏離了歷史主旋律。他們認為,國學對於這個主題基本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為1840年以後的中國歷史,正是這些“古董”造成了中國人的閉塞和落後捱打,是萬惡之源,應該在掃蕩之列
《讓管理迴歸本質法則》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