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歷朝歷代的教訓 (第1/2頁)
四夕火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見沒有,也沒有萬全法,”
朱瞻壑說道搖搖頭,但是也開始侃侃而談起來。
“因為從歷史中就能窺探出來,任何制度都是有著漏洞,華夏曆代統治者都在努力吸取前朝教訓,改變前朝的弊端,想讓自己江山永固,可結果嘛?每一朝,有著每一朝的情況”
“商朝時,商紂王帝辛把主力軍隊拉出去開疆擴土,結果國都空虛,被周武王趁機拿下了大本營,商朝滅亡”
“周天子,總結商朝被滅的經驗,然後實行分封制度,將親戚以藩屏周得分封在天下各處,重要地區,想讓他們接管地盤,開疆擴土,而王室集中兵力守住大本營,可結果是諸侯國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天下大亂,周天子只能偏安一隅,八百年的周王室,就有六百年是擺設,最後被秦國所滅”
“而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後,在吸取了商周滅亡的經驗,果斷廢除分封制度,建立郡縣制,以流官管理地方,雖然此法加強了中央集權,保證了皇權,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
“可又面臨了新問題,流官沒有歸屬感,沒有忠誠度,沒有家國情懷,國家有難,要麼造反,要麼叛變,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誰當皇帝都一樣,結果就是大秦滅亡”
“漢朝建立,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了分封和郡縣制度並行,將土地分封給自己兒子,想以自己直系親屬忠誠度高,就算造反成功,天下依舊姓劉,按照劉邦想法,漢朝能傳千秋萬代,可是他沒想過人是有野心的,地方王爺和皇權相互爭奪權力,導致七國之亂”
“平定七國後,到了漢武帝這裡,他認為要想皇權穩固還是郡縣制靠譜,可前提是解決流官歸屬感,於是先橫擊匈奴,然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文化,強化流官忠君愛國思想”
“可解決一個問題,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外戚勢力過大,王莽竄了西漢”
“而東漢建立後,劉秀看了看前朝所有教訓,諸侯要奪位,外戚要奪位,官員還信不過,於是盯上了宦官,以為宦官沒後代,不可能造反,然而反是沒造,可為了權力,讓朝廷烏煙瘴氣,亂作一團,至此東漢滅亡”
“三國之後,曹魏建立政權,看了看前朝所有案例,開始不用宦官,限制宗族和外戚勢力,可結果沒想到,宗室力量消弱,給了世族大家機會,被權臣奪取了天下江山”
“在後司馬家建立了晉朝,結果因為士族勢力過大產生了士族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很快東晉結束”
“西晉司馬皇帝上位後,吸取了曹魏和東晉的教訓,擔心世家大族重複行動,奪取大權,再一次開了分封,以諸王侯來削弱他們權力,但是控制了諸王士兵數量,同時也能防止世族過分強大”
“然而因此削弱了國力,引發了八王之亂,結束了西晉,迎來了南北朝”
“南北朝,南朝吸取了,魏晉的教訓,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在制約門閥士族的同時還加強了皇權,但因為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統治,需要大量官僚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因此官僚特權得到了極大發展,然後產生了嚴重貪腐問題,加劇了社會不公,為動盪埋下了伏筆,最後被外戚楊堅再一次統一”
“而到了隋唐,見到了前面所有朝代的亂象,同時士族門閥開始日益膨脹,強大到左右朝政,為了加強皇權,於是出現了科舉制度,以寒門子弟來對抗士族,重用節度使鎮守邊關,結果發生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中斷了整個大唐,直到唐朝滅亡,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大亂世”
“等宋朝建立,看了看歷朝歷代的慘狀,再一次吸取了教訓,採用強幹弱枝的方法,將主力大軍和財富集中在首都,防止出現商朝大本營被破得情況”
“在重視科舉,提拔擁有真才實學的文人對抗世家大族,同時禁止後宮與太監干政,最後在杯酒釋兵權,挖去功臣權力,再採用重文抑武的政策,防止地方武裝”
“結果皇權雖然得到了集中,卻因為重文抑武,導致武力孱弱,不堪一擊,最後被外族結束”
“而到了元朝,看了看宋朝制度,太過孱弱肯定不行,於是用了軍政合一,結果再一次造成了藩鎮割據,步了唐朝後塵”
“而到了我們,太爺爺吸取了宋朝教訓,將重點放在外族入侵上,定了親王守邊的國策,以及留下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同時推行理學,加強大臣百姓對皇權得認可,保證皇權得法理”
“以及廢除丞相制度,在為了防止功臣勳貴作亂,直接除掉,將權力牢牢掌握,同時規
《大明漢王爺朱高煦》 第二百四十七章 歷朝歷代的教訓(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