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三百零七 (第1/3頁)

棲柒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白疊

亦作“帛疊”。棉布。棉花自鱘度傳入我國,經過南北兩路:東漢由南路經過南洋諸國傳入雲南,雲南少數民族當時生產出一種名叫“白疊花布”的紡織品,南北朝由北路傳入新疆。唐宋白疊被視作珍品。內地棉花的大量種植和棉布的大量生產則始於宋末元初,由海南島黎族地區經閩、廣傳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將棉布誤認為木抽所織。《史記.貨殖列傳》:“榻布皮革千石。”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榻布,白疊也。”司馬貞索隱引《吳錄》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疊。”張守節正義:“白疊,木綿所織,非中國有也。”《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採文繡,罽綴帛疊,蘭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梁書.諸夷傳.高昌國》:“多草木,草實章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宋方勺《泊宅編》卷三:“閩廣多種木綿,樹高七八尺,葉如柞,結實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開,露白綿茸然。土人摘取去殼,以鐵杖杆盡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紛起,然後紡績為布,名曰吉貝。今所貨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巾。”

氍毹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古代產於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三輔黃圖.未央圖》:“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規地以罽賓氍毹。”《梁書.諸夷傳.高昌》:“大同中,子堅(高昌王)遣使獻鳴鹽枕、蒲陶、良馬、氍毹等物。”唐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褐氈》:“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樓設氍毹簾幕,為宴飲地。”舊時,居家演劇用紅氍毹鋪地,因而又用為歌舞場、舞臺的代稱。明張岱《陶庵夢憶.劉暉吉女戲》:“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謂氍毹場中那得如許光怪耶!”《格致鏡原.居處器物.氈毯》引《異物志》:“大秦國野繭織成氍毹,以群獸五色毛雜之,為鳥獸人物草木雲氣,千奇萬怪,上有鸚鵡,遠望軒軒若飛,其文赤白黑綠紅絳金縹碧黃十種色。”

氆氌

藏語音譯,為我國西北少數民族手工生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湯顯祖《邯鄲記.大捷》:“氆氌登臺,繡帽猩蠻帶,與中華鬥將材。”又,《紫釵記.河西款檄》:“俺帽結朝霞,袍穿氆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褐氈》:“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西藏記.生育》:“女子則教識戥稱,作買賣,紡毛線,織氆氌。”《紅樓夢》第一0五回:“氆氌三十卷。”

亦作“楃”。帳幕。由於四面圍合起來象屋宇而得名。《左傳.哀公十七年》:“衛侯為虎幄於藉圃。”杜預注:“於藉田之圃新造幄幕,皆以虎獸為飾。”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有黼繡帷幄,塗屏錯跗。中者錦綈高張,採畫丹漆。”《說文.木部》:“楃,木帳也。”《釋名.釋床帳》:“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王先謙疏證補引王啟原曰:“幄之制,必先立板,而後帛有所傅。自有幄已然。”唐康駢《劇談錄.曲江》:“都人遊玩,盛於中和上巳之節,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設黃幄於南苑晾鷹臺,幄後設圓幄,恭候皇上躬御甲冑。”被先秦稱“衾”,又稱“寢衣”,漢以後稱“被”。寢時用以覆身。多以布帛為料。其特殊者宋有紙被,唐有神絲被,上繡三千鴛鴦,間以奇花異卉,絡以細珠,五色輝映,精巧奇絕。《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實命不猶。”《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上:“南道之酋豪。多選鵝之細毛,夾以布帛,絮而為被,復縱橫衲之,其溫柔不下於挾纊也。俗之鵝毛柔暖而性冷,偏宜覆嬰兒,闢驚間也。”明陶宗儀《輟耕錄.鴛衾》:“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布,而一梭織成。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若盤領狀,兩假冒餘錦則擁覆於肩。此之謂鴛衾也。”褥亦作“縟”。分坐褥和臥褥兩種。先秦以草、毛為墊具,寫作“蓐”;漢以來漸以綿為墊具,寫作“縟”。其褥面有錦、練等,上繡鴛鴦、鳳凰、芙蓉等各種圖案。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

《豪門夜宴開頭報幕》 第三百零七(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