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瞬⒉恢皇侵�啵�褂幸歡ㄊ�康納緇嵯猩⑷嗽薄V饕�巧緇崆嗄輟⑹�スぷ韉娜恕⒊曬χ土粼誄搶鐧吶┐迦耍�取?上�頤俏薹ㄕ莆嶄悶詡涿磕晗路胖�嗟氖�俊5�牽�頤塹彌��1962年和1966年之間,總共有196。9萬人下鄉上山,其中知識青年達到129。28萬,佔總人數的65。6%' 顧洪章等,《始末》,頁79。必須指出,這個數字比1975年公佈的1955…1966年期間120萬下鄉人數要高很多;見《人民日報》1975年12月23日第一版。'。這個比例數逐年改變。我們到手的下放知青人數只有1964那一年。總共有68。1萬人下鄉上山,其中32萬為知青,只佔47%' 當年很少公佈具體統計數字。《工人日報》曾經提供一個總數:共有292 000名青年在1962年春到1964年春期間下鄉,其中包括社會青年(沒有列舉具體數字);見《工人日報》,1964年3月22日,第一版。'。閒散人員與知青一樣可以獲得安置經費。國家在每個人身上平均花費500元。不同的年份就有所差別,尤其是下放地點不同,差別可以很大:到農村去的178到303元,到農場去的690到1119元。
1966年,由於爆發了文化革命,下鄉人數限制在38。8萬。最後幾批有組織的安置是在7月及8月。大家都知道,之後,尤其是“破四舊”' 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要“破”四舊,這就招致了1966年8月以後的大量打砸文化遺蹟以及傷害有關人士的暴力行動。'運動以後,許多城裡人被驅趕出城。不止是知青,還有屬於“黑五類”的一家一家人、出身不好的青年、小流氓,據說他們對順利開展文化革命以及在萬一跟蘇聯開戰的情況下有潛在危險' S。 Rosen,前引,頁19。'。
文化革命:下鄉中斷與自發回城潮
對真正的知青來說,下鄉運動在文化革命期間不僅幾乎完全停頓,而且相反還掀起了一場規模壯闊的返城運動。一大部分知識青年趁著動盪的局面離開了農村。有些回城後待在自己家裡,有些的確是參加了文化革命,還成立了知青紅衛兵組織,之後又併入更大更有影響的組織' 關於這個問題,見S。 Rosen,前引;T。 Bernstein,前引,頁263…289;定宜莊,前引,頁391…396。'。他們的大字報和小報都強烈要求准許返城以及取消現存的下鄉運動,並將它定性為“黑安置”。在北京,知青組織闖進中央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又抄又砸' 顧洪章等,《大事記》,頁68。',抄走的檔案有一部分公佈在他們的小報上。這場訴求運動波及到一部分農村出身的知識青年。在當時的空想革命氣氛下,他們之中有些要求調到城裡,為的是“立即取消城鄉差別”' 劉小萌,前引,頁77。'。更有一些組織為了證明他們敵視運動是有道理的,甚至建議研究另一種形式的下鄉運動(那真的是毛式的)。不幸,他們得到的是來自《人民日報》的反駁,從1967年7月起,不斷有文章指出,下鄉運動不是劉少奇反動路線的產物' 《人民日報》1967年7月9日社論。'。周恩來在1968年1月明確表示:
“有些知青回到北京及其他大城市,就揚言上山下鄉是劉鄧的政策。簡直就是一派胡言。這是毛主席的思想,目的是要把我們的工作方向對準農村及廣大群眾。”' 小兵,22,1968年2月17日,在T。 Bernstein,前引著作中引述,頁279。'
從1967年1月起,當局就嘗試讓知青回到農村去'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CCP Documents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頁165…166。'。透過報刊號召回鄉' 《人民日報》1967年7月9日社論,本書序言曾引述,頁15。',又下達了一系列通報,都起不了什麼作用,直至1967年10月8日發出“緊急通知”' Union Research Institute; CCP Documents ,頁560…563。',命令所有知青迅速返回農村去,並禁止城裡的紅衛兵組織吸收他們參加。周恩來在接見各紅衛兵組織代表的時候特別強調這一點。後來,壓力變得那麼大' 比如,在上海對社會上一小撮出身反動的頑固不化分子實行“群眾專政”,以迫使其他人下鄉;見《文匯報》1968年5月26日,刊於SCMP; 4207; 頁16…17及《文匯報》1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