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骯��┏〔糠幀U獗臼碌洳牧戲岣唬�嗟比�嫻孛杌媼蘇�鱸碩�J碌淶牧磽飭轎蛔髡擼�跣∶扔攵ㄒ俗��罄闖靄媼艘徊恐洩��嗍罰�至講幔ㄒ晃�幕�錈�埃�硪晃�幕�錈�螅�U獠恐�魘瞧�裎�褂洩卣�魷孿繚碩�淖鈧匾�囊徊浚А《ㄒ俗�噸洩��嗍罰�趵劍�1953…1968)》1998;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8…1980)》1998。'。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對本書,特別是第二部分,有著很重要的啟發及參考作用。在此一年前,出版了一本1955年到1981年的運動歷史及同一時期的大事記,可以看作是官方或半官方的' 顧洪章、胡夢洲等人編寫的《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1996;顧洪章、馬克森等人編寫的《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1996。'。作者本來是知青辦公室的幹部,像主編顧洪章,他本人就是原知青辦的副主任。他們用一張夾在書中的活頁,公開表明得到勞動部(事實上是勞動部分配給他們這項任務的)、新聞出版暑、宣傳部以及中共黨史研究中心的稽核' 張化是那位經過修改給書籍出版開綠燈的人。他本人是黨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也是第一份官方有關運動總結的作者,見前註釋2。'。這兩本書都很重要,不僅因為講述了對運動的準官方評價' 當然,這種官方背景並不只讓人得益,也可能令人懼怕太“負面”的資訊會被掩蓋或者被低估。',而且還因為作者當年能接觸到知青辦公室的所有檔案,所以他們提供了有關運動歷史中政府那一方面的珍貴詳細的訊息,其中包括官方檔案及行政運作、負責人會議記錄、領導人的講話和統計數字。因此,他們在書中列舉的各省的統計就成了我們所掌握的最完整的一組數字' 見顧洪章等人的《始末》頁302…306。'。

除了這些特別的研究之外,我也比較有系統地查閱了在中國出版的有關我所關注的那個時期裡的就業與人口(主要是人口遷移)的研究結果。

專門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雜誌,特別是Issues and Studies,定期刊登有關下鄉運動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他們轉載中共中央的內部檔案。

西方資料來源主要是兩部精湛不磨的著作,使我獲益匪淺。首先是美國學者Bernstein,他在1971…1973年間收集了許多書面材料,還在香港訪問了不少人,在此基礎上,於1977年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 T。 Bernstein (伯恩斯坦),前引。'。他的研究集中在1968年下鄉運動初期,也論及到文化革命前知青下放。他的著作是在運動結束之前完成的,當時能接觸到的資料很有限,他的研究自然會受到影響。這應該是我們之間對問題的判斷有差異的主要原因。不過,他的豐富資料與分析,乃至提出問題的清晰尖銳,都令該著作成為本課題的重要參考。其次是德國學者Scharping。由於他不是以英語寫作,他的觀點幾乎沒有在德國以外的地方被人引用過' T。 Scharping Umsiedlungsprogramme für Chinas Jugend; 1955…1980; 1981。',但也是功不可滅的。Scharping研究1955到1980年期間全部有組織的青年遷移。他探討的範圍不限於文化革命後的下鄉運動,也涉及到以前的知青下放、農村出身的畢業生回鄉問題,以及1955…1960年期間調動近2百萬年青農民去邊遠地區開荒的大事件。但是,念及遣送知青下鄉的人數如此龐大,他的著作中也就把下鄉運動放在了顯著地位。Scharping下了很大功夫去編寫澄清遣送人數及與運動有關聯的各種經濟和人口統計數字。可惜,他所依據的1980年前的資料不都是可信的。但是,由於他很仔細地研讀官方報刊,並加以慎密的思考,所以最終能清楚地闡述遣送下鄉政策的演變及其政治與意識形態背景。

除去上述兩部大作,大量的有關下鄉運動的文章在重要的國際漢學雜誌刊登過。特別需要提出其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兩篇。1978年底1979年初,Anne Mclaren和Thomas Gold 在上海親眼目睹了知青遊行示威,然後分別執筆寫下了他們的所聞所見' A。 McLaren; ?The Educated Youth Return: The Poster Campaign in Shanghai from November 1978 to March 1979?; 1979,頁1…20;T。B。Gold ?Back to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1968-1980百度雲》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