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流砥柱 (第1/3頁)

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冷戰期間,除了仿製“超級空中霸王”的He-320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國還設計製造了七種轟炸機,不過算得上戰略轟炸機的只有在一九六四年定型的He-400與在一九八八年定型的Ju-610。

這兩種轟炸機,成為了帝國空軍在冷戰時期的主要戰略支柱。

雖然在誕生時間上,He-400比中國空軍的H-56幾乎晚了十年,但是這兩種轟炸機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He-400可以看成是換上了渦漿動力系統的H-56。

進入噴氣時代之後,中國空軍在積極推動噴氣式戰鬥機的同時,把重點放在了噴氣式轟炸機上。

事實上,整個五零年代,中國空軍的頭號任務都是研製噴氣式轟炸機。

主要就是,在五零年代,中國擁有極為明顯的核優勢,依靠龐大的核武庫,中國能夠有效的遏制任何國家的戰爭企圖,而要實現核威脅就需要可靠的投送手段,而當時唯一的投送力量就是轟炸機。

也就是說,轟炸機的效能直接關係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

由此就不難明白,中國空軍為什麼要把轟炸機的發展優先順序別放在戰鬥機之上,甚至不惜為此降低戰鬥機的研製速度。

正是如此,中國空軍才啟動了十多個轟炸機專案,而且在短短几年之內採購了八種噴氣式轟炸機,而且每一種的採購量都在兩百架以上。到六零年代的時候,中國空軍的轟炸機數量超過了三千架。

顯然,這是一支遠大於實際需求的作戰力量。

要知道,在六零年代初,中國擁有的核彈頭總共還不到三千枚呢。

巨大的投入,除了產生巨大的浪費之外,也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即H-56成為了這個時代戰略打擊力量的代表。

從某種意義上講,H-56的出現,讓中國空軍在戰略領域的領先優勢得到了全面鞏固。

要知道,在五零年代,H-56的價值與H-1A在九零年代的價值相差不大,即H-56是那個年代不應該出現在那個年代的轟炸機,其先進性足夠拋開所有追趕者,把其他轟炸機全都送進博物館。

也正是如此,中國空軍才陸續採購了數千架H-56。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在五零年代,H-56幾乎是不可攔截的。這種轟炸機不但具備三十噸的載彈量與一萬一千公里的作戰半徑,而且飛行高度達到了一萬八千米,當時大部分戰鬥機的飛行高度都在一萬五千米左右,飛行速度也達到了每小時九百六十公里,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最高飛行速度在每小時一千公里左右。此外,H-56還配備了三門自衛用的機關炮,而且都有獨立的光學火控系統。

顯然,任何一個國家在五零年代的防空系統都不足以對付H-56。

更重要的是,H-56從一開始就是作為核武器載機設計的,其存在的價值就是攜帶核炸彈轟炸敵國。

面對這個巨大的威脅,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認識到,除了需要更加先進的戰鬥機來保衛領空之外,還需要能夠與之匹敵的轟炸機,才能抵消掉H-56產生的戰略威脅,不至於遭到中國的戰略壓制。

正是如此,德軍開始研製新式轟炸機。

顯然,德軍這次無法透過仿製來獲得新式轟炸機了。

說白了,就算德軍獲得了一架完整無損的H-56,也無法仿製,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製造H-56所需的工業技術。比如,H-56採用的整體式鋁合金翼盒,在當時就只有中國能夠製造。如果改變設計,要想達到同樣的結構強度,機翼的整體質量至少會增加三分之一,而這在設計中是不可接受的。又比如,H-56採用的上單翼氣動佈局、以及腳踏車式起落架,需要對機體結構進行全面加強;為了降低結構重量,不但大量使用了鋁合金,才大量採用了一次鑄造成型的工業技術;當時具備該工業生產技術的也只有中國,而且該技術嚴禁出口。

顯然,德軍只能從頭做起。

問題是,在研製噴氣式轟炸機之前,德軍只有He-320算得上是戰略轟炸機,此外就只有兩種中型噴氣式轟炸機。

也就是說,德軍沒有研製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的經驗。

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要知道,中國空軍在研製H-56之前,研製過好幾種噴氣式轟炸機,而且是在大量的失敗教訓之後,才研製出了H-56。

《帝國風雲錄全集》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流砥柱(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