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8部分 (第1/4頁)

精靈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構成完整的戰略防線——胡宗南的西安集團二十三萬人被彭德懷死死地糾纏在西北地區,既不能東進華北,也不能南下華中;白崇禧的華中集團二十三萬軍隊退守長江的防線還沒有建立起來,處在既非進也非退的無從確定狀態;而徐州集團雖兵力達七十萬之眾,但是,濟南和鄭州丟失後,徐州“剿總”部署的“三足鼎立”防禦體系已經瓦解,密集的重兵因此全部暴露在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攻擊之下。

蔣介石明白,如若再失中原,等於江山已失一半。

但顧祝同帶來的作戰方案,與蔣介石的戰略意圖有相當的差距。

顧祝同認為,徐州必須死守。

杜聿明說:“古今中外的戰史中還找不到這樣一種集中會戰的戰略先例。”

杜聿明第一次看見由蔣介石主持擬定的“徐蚌會戰計劃”,是十一月三日,那時他還在東北的葫蘆島指揮錦西的國民黨軍撤退。上午,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許朗軒奉蔣介石之命從南京專程飛來,給杜聿明送來一份會戰計劃和一封寫有“如果吾弟同意這一案,請即到蚌埠指揮”的親筆信。杜聿明基本上同意蔣介石的計劃,即“將主力集中在蚌埠附近與共產黨軍隊決戰”。但他認為“各兵團任務行動必須明確規定”,而目前的會戰計劃“過於籠統”;徐州戰場上的部隊同時南撤,“行動必須迅速,否則有被共產黨軍隊發現,然後各個擊破的危險”。至於他本人,“須待葫蘆島部隊撤離完畢後”,才能再去蚌埠。所以,建議由劉峙總司令指揮實施這一計劃。許朗軒臨走時,杜聿明再次強調,徐州的行動必須迅速,否則幾個兵團都“有被共產黨軍隊牽制無法撤退的可能”。杜聿明後來說:“以當時的情況,徐蚌會戰的準備工作重於葫蘆島的撤退,我應該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棄徐州之罪名,所以就想借指揮葫蘆島部隊的撤退,來推卸放棄徐州之責。預計在葫蘆島守軍撤退完畢時,徐州附近的部隊亦可撤退到淮河附近了,然後我再到蚌埠去指揮。”

從杜聿明的敘述中可以判斷,蔣介石的計劃是:國民黨軍從徐州全面撤退,退守到淮河南岸一線,憑藉河川構築防禦體系,“待共產黨軍隊攻擊頓挫時,機動轉移攻勢以便尋機擊破”——“濟南解放後,在淮海方面,蔣介石決心放棄徐州,堅守淮河,他的著眼是徐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後方聯絡線過長,兵員糧彈補充困難[據徐州第一補給區劉永盤司令說,徐州糧食儲備只有二十一天];且蔣介石一生唯心迷信,四面楚歌垓下被困的歷史故事就是發生在徐州(古彭城)附近地區,這更使他有所避忌。蔣介石的總企圖是:退守淮河確保南京外圍,企圖在淮河附近地區挫敗共產黨軍隊主力,來爭取第二線戰略配置的時間。”

第十二章 淮海戰役:喊殺之聲不絕於耳(8)

從軍事態勢上看,全面退守淮河的戰略,是符合當時戰場實際的。在無險可守的中原地帶,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僅僅龜縮在幾個大據點內和主要鐵路線兩側,而徐州至長江北岸尚有相當的距離,相對於長江以南面積廣闊的國民黨控制區來講,徐州此時的態勢幾近孤懸。如果以徐州為中心進行死守,不但過長的後方補給線有隨時被切斷的可能,且一旦解放軍大軍插到長江邊,徐州戰場上的幾十萬國民黨軍必定面臨覆滅的厄運。此刻,徐州戰場的東面已在華東野戰軍的控制下,北面的傅作義迫於聶榮臻、*大軍的壓力已無可能南下增援,西面的胡宗南被糾纏得無法脫身。如果徐州的幾個主力兵團再被吃掉,那麼拿什麼守長江保南京?那時候,唯一可能支援徐州的,只剩位於華中的白崇禧集團了。但是,蔣介石明白,桂系的將領們巴不得看他的熱鬧呢。

當東北戰局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蔣介石開始考慮退守淮河保衛京畿的問題。他對駐守徐州的劉峙不怎麼放心,因為劉峙雖有資格威望,但人過於優柔寡斷,而隨著徐州局勢的日益緊張,關鍵時刻一旦貽誤戰機必將釀成大禍。蔣介石計算了一下,以徐州軍事集團的兵力,對付粟裕不成問題,如果劉伯承的部隊加入進來,徐州戰場上的兵力就顯得薄弱了,就需要把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特別是精銳的張淦兵團和黃維兵團投入淮海戰場。白崇禧是華中“剿總”總司令,劉峙是徐州“剿總”總司令,在一個戰場上誰指揮誰都不合適,於是,他決定在蚌埠成立“國防部指揮所”,指定白崇禧為主任,統一指揮徐蚌戰場上的所有部隊。白崇禧表示同意,但就是不去上任。當蔣介石催促他的時候,他突然變卦說,劉峙一個人對付得了,完全沒有必要再讓他去統籌兼顧。蔣介石突然意識到,白崇禧終於

《解放戰爭打了幾年時間》 第2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