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得直。他們在軍校中流血流汗的巨大付出,也換取了一生的精神所有,這也就是黃埔精神在個人身上的發軔。如今的黃埔老人,雖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是走路挺胸,坐姿端正。而這一切,都是在黃埔軍校的艱苦訓練過程中培養成的。

透過軍校教育,黃埔生知生死,懂血汗,明國事,識安危,懂得了自己所擔負的重大使命。同時,深知“為救國救民而奮鬥,任務是很艱鉅的”,但又“是很有意義的,是光榮的”。因而,他們能“以校為家”,同心協力,共同建設軍校。當蘇聯從海上運來了一批槍支彈藥時,黃埔學生及官長,一起動手搬運。他們都顧不上吃飯,有的衣服磨破了,有的肩頭皮壓爛了,不僅沒有一個人叫苦,而且“個個笑臉不收”。他們有著革命的精神,手中又有武器,因此,勇氣倍增。他們白天讀書、訓練,晚上放哨保衛黃埔島。廣州商團事件發生後,黃埔島的形勢更加緊張,黃埔學生學習、訓練、放哨的任務也更重。儘管這樣,但“沒有人有怨言,更沒有人有畏縮情緒”,反而“革命積極性更高,鬥志旺盛”。並在參加平定廣州商團聯軍的戰鬥中,取得了輝煌戰果,為軍校首樹聲威,立下了汗馬功勞。

黃埔軍校新型的軍事政治並重教育,既培養了黃埔生的革命精神,同時又有力地推動了軍校的軍事訓練。由於軍事本領過硬,因而使得黃埔生特別能戰鬥。正如當年的黃埔一期生鄭洞國回憶說:“當時黃埔的學生,果真成了革命的骨幹,真正做到政治教官安體誠了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臥薪嚐膽,血灑中華。他們在作戰中的表現,正是黃埔精神的充分體現。”在此後一次次的中華民族危亡時刻,一批批黃埔將士肩負起解放中華民族、統一祖國的歷史使命,為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統一,血灑疆場,彪炳史冊。古北口戰役、平型關戰役、淞滬保衛戰、臺兒莊大戰、崑崙關爭奪戰,以及在印緬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黃埔同學與其他愛國將士打出了國威,也打出了校威。

黃埔軍校在短短的幾年裡,不僅培養了大批具有政治覺悟的軍政人才,而且形成了其獨特的革命精神——黃埔精神,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產生了振聾發聵的深刻影響。

較早見於書面系統闡述黃埔精神的文章,是在軍校建立僅兩年之後的1926年秋,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安體誠特別撰寫了《什麼是黃埔精神》一文,這至少說明,在此時,“黃埔精神”作為一個名詞,已經流行於世。安文指出:“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今年三月一日以前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其創立是在民國十三年五月,即本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不久的時候,到現在,名震全球,功著黨國。一方為全國奮鬥的青年之生活出路;一方為國民革命武力——黨軍的中心和空前的模範。它在中國已形成一種勢力,已成為中國革命工作上很有關係的一個組織了。這其中有它的特殊精神存在,已是本校和留意本校的人人都能感到而承認的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黃埔精神。”

安文認為:黃埔精神“是充滿著信仰並實行真正中山主義的革命軍人精神”,“除了它所具之一般的軍人精神,如不怕死,甚至有政治主張(不論何種)和我們個人主觀所希望的外,分析它的特具的精神,可說黃埔精神是建築在總理所定的‘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上的。”“總結黃埔學校這歷史的和客觀的特殊性質,我們現在就可以說:黃埔精神,是堅信並實行總理所定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軍人的精神。”(1926年9月23日《黃埔日刊》)

《黃埔軍校史論稿》封面《黃埔情緣》封面

張治中在30年代撰寫的《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一文中,回顧黃埔軍校師生艱苦創校史和東征北伐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時,也曾談到:“在那時候,我們黨裡的一般同志,都認為黃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礎,黃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該文對黃埔精神雖沒進行系統地論述,卻高度地評價了黃埔精神,有助於後人進一步開展對黃埔精神的研究。

此後,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宣講研討“黃埔精神”的文章日益見多,也產生了不少的爭論,這裡面既有學術觀點之爭,也有黨派政見之爭。

——有觀點認為,簡而言之,黃埔精神就是為主義而英勇奮鬥的精神。

——有觀點認為,黃埔精神即是軍校奉行的“同志仍須努力,革命必須成功”的堅毅精神;是“不妥協,不調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犧牲精神。

——有觀點認為,黃埔精神就是要“服從校長,盡忠黨國,精誠團

《中國黃埔軍校學員名單》 第4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