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5部分 (第1/4頁)

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清軍的封鎖對中華帝國造成的最大的影響還是人口方面,自從清軍開始在內陸一帶施行保甲制度以後,中華軍能夠轉移過來的人口數量顯著下降了,從高峰時期一個月上十萬人口,下降到目前的一個月不到三萬人口,而且項玉估計這個趨勢將越來越嚴重,隨著清軍將保甲制度的全面推行開去,不僅中華帝國所需的人口難以得到,而且潛伏在內地的情報人員的情報資訊也難以向外傳達出來,清軍這個時候顯然已經開始懷疑沿海一帶有中華軍的探子了,目前正在進行排查和清理,所以這些人員的活動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目前臺灣島上的生產建設已經日趨穩定了,經歷了之前的一大波移民潮之後,島上的局勢日漸平穩下來,之前忙的手腳不停的市政署的官員這個時候也可以稍稍的鬆下一口氣來了,甚至有人感嘆這個時候就像是在放假一般。

不過實際上島上的建設這個時候是一片忙碌的,基隆城的規模有限,因為受制於城牆的阻隔,所以城市的規模也不太可能再行擴建。所以這個時候新安置的移民幾乎全都是在外面安家落戶,而且隨著呂宋島被中華軍統制,所以南洋一帶的航線也被徹底的打通了,因此之前商人們可以更加便利的利用馬尼拉這個節點和洋人做生意,一時間基隆城外的各家工廠紛紛破土動工,而且隨著蒸汽機的逐漸推行。在見證了政府主導的幾個工廠的這種先進的機械之後,商人們也終於開始大規模的採購這種東西了。

所以雖然新建的工廠很多,但是佔用的農業人口卻並不是很多,這也讓項玉稍稍鬆下了一口氣,他一直就比較擔心因為資本經濟的發展對臺灣脆弱的農業生產產生衝擊,不過目前顯然是沒有這個擔心的必要了。

基隆在這一次的移民潮之中所受到的衝擊並不是很大,只有不到十萬人被安置在基隆,其中大部分都分佈在城外。

基隆的位置不如臺南,因此農業的前景也不如臺南。隨著城市的規模主要是人口的規模的擴大,基隆開始出現糧食方面的危機了,所以市政府又徵集了大批的勞動力,主要是新來的移民,對周圍的一些比較平整的地段、山林進行砍伐,開墾出了不少的土地,然後政府又出資組織修建水利工程,這一點上面後世新中國建立之後的農業合作社可以提供給中華帝國一些借鑑。

當然了。項玉並不是要在臺灣施行那種集體農莊的制度,這種制度已經被證明了會極大的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卻是很有參考價值,這邊中華帝國將他稍稍改動一些,施行的是政府主導的農業合作模式,合作的物件就是政府。

雖然不建立集體農莊,但是在一些農戶沒有力量解決的事情上面,就由政府出面解決。比如興修水利工程,臺灣並不缺水,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些引水渠將附近的溪流裡面的水源引入到農田就行了,但是項玉趁著這個時候有大量的閒散勞動力,於是將這個工程擴大了。不止是新建水渠這麼簡單,而且還在田地之間挖掘了大量的水庫蓄水,相信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知道農村裡由很多水塘,但是你們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水塘是從何而來的,它們當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經過人工開挖的,而它們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由農業合作是集中力量挖掘的,舊時候有農閒的時候興修水利設施掙工分的情況,就是做這樣的事情。

這個時候將這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之後,將形成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有利條件,對於農業這樣的立國之本來說,怎麼重視都不過分。

於是項玉又借鑑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的做法,在山體上的梯田之間的田埂中使用了一種材料——水泥,梯田相對於平地上面的田地來說,面臨最嚴重的的問題就是缺水,所以除了那些降水很豐富的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的山地上面都是不種植水稻的,主要就是因為山地上面水田如果降雨不足的話地面上的水源也難以引流灌溉,因此在缺乏降雨的年份這種梯田就會減產。早幾年雲南出現的大規模乾旱對當地的梯田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

臺灣並不缺少降雨,不僅臺南附近不缺乏降雨,連帶著基隆或者說整個臺灣都不缺乏降水,但是降水這種事情總歸是靠天吃飯,什麼時候有,有多少也不好說,所以臺灣也會面臨缺水的問題,這個缺水並不是真的缺水,而是在某些月份裡面出現降水比較少的情況。

所以項玉提出來的這個利用水泥修建梯田的田埂的計劃自然是有所根據的,不過這個時候的農民們當然不知道水泥是什麼東西了,有些參與了基隆城牆和工廠的建設施工的農民可能見過這東西,但是要叫他

《回到明末當》 第13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