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0章 準備推廣紅薯! (第1/2頁)

四海真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明朝的覆亡、清康乾的盛世,它們的另一個特殊真相之一。

說穿了,並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能力多麼的nb,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以及土豆等高產糧食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這就是“糧食政治學”!

也就是明朝臉太黑,正好撞見小冰河期天災環境。

然後,崇禎皇帝眼力也不行,也不知道這些高產糧食的作用。缺少化龍點晴之筆!

再加上文官們都是坑爹貨,所以才杯局了!

然而,這些對朱子龍來說,都不算是太難的事兒。

畢竟他是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穿越者,清除掉皇室種豬和文官中的垃圾們,也許要些時間。

但,當務之急是,找到這些傳入明朝,或快傳入明朝的高產作物,並大面積推廣起來。

(實在如果在明朝的當前環境中,找不到全部的高產糧食作物,大不了朱子龍回現代21世紀那邊,帶些種子過來。就是不知道穿越後,這些種子的效果還能不能存活,還能不能有顯著作用?)

這值得考驗考驗和觀察!

第二天,一大早。

朱子龍就找到了在莊子裡視察屯田的管家王大用,給他一張自己畫的,玉米、番薯與花生,以及土豆的毛筆圖畫,問他是否見過這些糧食作物。

結果王大用說一個都沒見過,朱子龍只得把這種圖畫讓他傳下去,給眾人看看,看有沒有人見過。

過了大半天時間,才有一個據說是祖籍是海南的流民,說似乎見過圖畫中的一個。

給朱子龍一指,原來是番薯。

果然,外國第一個傳進中國的是這玩意,只所以是海南人先看見,這恐怕與臺灣和廣東附近,由於海盜和外國船時不時客竄一下有關吧?

在正常的歷史上,明後期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但是還沒得到明朝的重視,明朝就掛了。

然後,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

到秋天收穫,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這種號稱祥瑞的糧食作物,就這麼的便宜了清朝!

此時此刻,來了很大興趣的朱子龍認真的讓這個流民,回憶下關於番薯的事兒。

番薯作為高產穩產的一種作物,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早耐漆,病蟲害少等待點。除可以充當口糧、飼料,製造澱粉之外,連葉子也能作為優質青飼料利用,幾乎沒有任何浪費的部分。

是較之於只能種一次就會失效的雜交水稻,更有意義的“穿越神器”!

“回朱大人的話,這個番薯,在海南一帶大家稱它叫紅薯。金管高產,但是一般人種的還真不多!”那個流民的回答,讓朱子龍很是不解。

“為什麼?”朱子龍迫切的想知道原因,緊緊問道。

“其一不好存貯儲存,其二食多則心生酸味,其三連種一二年之後,產量就會急減。因而種的人並不多!”這流民想了想,回答道。

這個回答倒是大出朱子龍的意料之外,他很是不死心的連續發問,直把那個流民問的滿頭大汗,這才由自己腦補了不少內容之後,得出了一個大概的答案。

原來,明朝南方,猶其是海南一帶。

本地的氣候偏潮溼,紅薯容易腐壞,不易存貯。加上那邊的田地大多算是良田,人們吃不習慣這玩意,更願意種水稻。

要不是紅薯種植不費事,種下就完事。收了薯,人吃,餵豬都好用。指不定在海南種的人會更少!

因為海南和南方的人不重視,也沒有人想到推廣到北方來,加上這年月沒有電話和電視,資訊流暢不是很容易。於是,明明這好東西,傳到海南等地幾年了,卻硬是沒有在大規模發展起來!

“朱大人,這紅薯收得倒是多。又不費人力、肥料,最多的時候一畝還能收千把斤。可是這東西耐不住存呀!你是準備想在山東推廣起來嗎?”那流民見朱子龍發呆,又出聲問道。

思緒萬千中的朱子龍一聽這流民這話,突然間抬起頭來,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的表情,反問道:“你剛才說什麼,紅薯在你們海南一畝才能收千把斤?”

也難怪朱子龍會不相信,這玩意在現代那邊,就是亂

《我有皇權富貴你有病💚🧡✨》 第60章 準備推廣紅薯!(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