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師曾跋序(一)

讓我這個病休在家的新華社記者給著名的《薩達姆和他的伊拉克》寫序頗感尷尬,這原本是新華社記者得天獨厚的分內之事,特別是我這樣長年出入伊拉克的常客,現在反倒讓外國記者搶了先,譯者是我國文化部的老參贊王貴發先生。為了讓材料更豐滿,應出版社要求,我不得不重新提及我過去寫過的一些東西。

2000年海灣危機十週年,我受伊拉克文化新聞部長邀請第五次重返伊拉克,計劃獨家採訪薩達姆總統。行前,原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魯培新把一張臨摹的薩達姆像送到我家,讓我請薩達姆在這張畫上籤個名……說作者袁熙坤曾經為撒切爾、曼德拉、克林頓等上百位外國元首畫過像,可就是沒法見到薩達姆。

一到巴格達,我就託朋友找到薩達姆,薩達姆總統爽快地用簽字筆在這張畫上籤了名,我計劃已久的採訪眼看水到渠成。就在這時,一紙要“唐師曾立即回國”的緊急命令發到巴格達,我試圖再次吸引世界矚目,重振海灣戰爭時新華社雄風的計劃就這麼流了產。

現在,曾經擔任我國駐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文化參贊的王貴發先生,把埃及著名記者艾米爾·亞歷山大採寫的《薩達姆和他的伊拉克》譯成中文。儘管版本偏老,觀點和我們熟知的世界潮流不大合拍,但只有純正的阿拉伯弟兄,才能真正進入薩達姆的內心世界。昔日偉大的阿拉伯帝國今天已經分化成22個阿拉伯國家,它囊括了四大文明古國的二分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流行這樣的說法:要想在中東有作為,政治上離不開埃及,經濟上離不開沙特,真正立竿見影的離不開伊拉克。因此,埃及記者寫《薩達姆和他的伊拉克》有其獨佔鰲頭的權威性。也只有畢生在阿拉伯國家服務、精通阿拉伯文化的老外交官,才能把《薩達姆和他的伊拉克》真正客觀、傳神地譯成中文。

薩達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個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經歷和生活中所遇的困苦分不開的。”要想了解薩達姆和他的國家,必須以阿拉伯人的文化習慣來審視薩達姆。在現存的22個阿拉伯國家中,薩達姆不僅是一國之主,而且是一個戰士。

巴格達位於兩河流域富饒的新月形土地上,早在6000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城市,發明了車輪,修建了灌溉系統,創造了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巴格達作為伊拉克的首都,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東最重要的政治、文化與貿易中心。千百年來,不同種族的阿拉伯人、庫爾德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不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教徒以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聚居共處,使巴格達充滿了神奇的魅力。世界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許多動人的故事都是在巴格達發生的。

海灣戰爭爆發前夕,我被新華社派往巴格達。圖片傳真機被裝到巴格達移動衛星發射天線上,使巴格達分社成了新華社第一個用衛星天線向外界傳發照片的分社。

自海灣戰爭爆發前夕到現在,我曾經5次前往伊拉克,每次都是風口浪尖,由於事件本身舉世矚目,捎帶著“豎子出了名”,在我寫的4本印數超過15萬的暢銷書中,有三本和伊拉克有關。

在國際新聞為美國一家壟斷的形勢下,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1995年全民公決薩達姆以得票的高分蟬聯總統。原因很簡單�今天絕大多數伊拉克人比在原來西方統治者執政年代的生活好得多。在持續多年的封鎖下,薩達姆政府保障農產品自給自足,首先是蔬菜水果。肉製品雖不豐富,但仍保持最低水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波斯灣有的是魚,地下有的是油。伊拉克人不缺吃,也不少電。某些自己不生產的商品匱乏使居民生活受到影響,藥品奇缺使傷病員首先是兒童死亡率上升。但客觀上的自力更生與主觀上捍衛獨立的決心使伊拉克永遠不敗。面對國際封鎖,政府發給居民每人一卡,憑卡每月供應6000克麵粉、4000克大米、500克黃油、1500克糖、300克茶、1只雞、1條香菸以及肥皂、洗衣粉和汽車輪胎等。這些供應品在遍佈各地的特供商店免費供應,或僅象徵性地交極少的錢。

伊拉克90%的居民有自己的住房,煤氣、電、水、電話等費用基本上由公家負擔,個人負擔的不到月工資的1%。伊拉克保護私有財產,允許多種經濟形式,自認為正在建設阿拉伯社會主義,因而優先發展國有經濟。獨立前伊拉克只能保有石油收入的6%,其餘的全被西方國家拿走。現在,石油收入全部歸伊拉克政府,這正是西方國家藉口

《薩達姆是伊拉克的嗎》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