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一天晚上已在此佈陣的五百名日本騎兵,並沒有趁元軍登陸之時進行半途截擊,而是待其登陸整頓好陣形之後,方才“鳴鏑”,等於向對方宣告:戰鬥開始。日本的這種戰術佈置還屬於古典模式。
另一方面,日本武士軍團是以“守”、“地頭”為單位臨時構建而成的,這種模式在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時形成固定兵制。某一“守”率軍出征,該族的家人、族人成為該支部隊的骨幹隨同參戰,“守”所轄的“地頭”,亦率其家人、武士自成一個戰鬥小單位,歸守總指揮。
這種由家族主從關係構成的軍隊,個人戰鬥力頑強,但是其各自為戰的特點,又導致軍令不一,戰鬥時偏重於一對一的對抗模式,因此日本方面的戰鬥幾乎是散亂的,根本無法與以集團軍模式出陣的元軍相抗衡。
據日本史書記載:
“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軍戰馬驚恐不安,跳躍打轉,當武士撥轉馬頭衝向敵人的時候,已經被敵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塗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敵數白人箭射如雨,長柄矛可刺進鎧甲縫隙。元軍排列成隊,有逼近者,中間分開,兩端合圍,予以消滅。元軍甲輕、善騎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於進退。大將據高處指揮,進退擊鼓,按鼓聲行動。在後退時,鐵炮中裝鐵彈,隨著火焰噴出,四面烈火,煙氣瀰漫;其聲淒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辨東西,被擊斃者極多。”
透過這篇戰況實錄,可以看出元軍的臨戰隊形和戰術特點。
首先,元軍有統一的戰鬥號令,即擊鼓鳴金,行軍途中鼓譟推進。這種戰鬥模式對日本武士及其戰馬來說很是陌生,結果是戰鬥沒有進入實質性的對抗階段,日本戰馬就產生驚懼心理,在己方陣地驚躍狂奔,無法控制。這就使得日本武士陷入絕境,在其撥轉馬頭試圖進入對陣狀態的瞬間,已經中箭落馬。
其次,元軍以方陣模式推進,當敵人軍馬衝至陣前,元軍立即進行臨時性的整體調控,從中間分開,而後以兩翼之勢將日本合圍而聚殲。
此外,元軍弓弩方陣集體排射,矢短弓硬,射擊週期短,射程遠,且箭支上浸過劇毒;指揮官佔據有利地形,以鼓指揮全軍進退等特點也是日軍所不具備的優勢;巨炮在戰爭中也被元軍有效利用,《太平記》記載:“擊鼓之後,兵刀相接,拋射出球形鐵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車輪,聲如霹靂,光似閃電,一次可發射兩三個彈丸,日本兵損傷無數,城上倉庫著火,本應撲滅,但無暇顧及。”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四 元軍首次東征——日本勝得莫名其妙(3)
在初次接戰中,日本武士軍隊便死傷慘重,戰場上日軍伏屍如麻。
另一部元軍進展並不順利。
在元軍受阻撤退時,肥後武士竹崎季長率族人四騎進行尾追,卻中箭負傷落馬,僥倖未死。戰後,竹崎季長以參戰的親身經驗為藍本,繪成《蒙古襲來繪詞》,為重現當時的元日戰爭場景留下了接近真實的史料。
第三部登陸元軍面對在兵力上呈優勢的日軍,也取得了重大戰果。
元軍與日軍激戰了一整天,傍晚時分,日軍被迫全軍撤退,但元軍咬住不放。元軍左副帥、作戰指揮劉復亨從高坡走下跨上騎馬準備親自參戰。
這個細節被日軍前線指揮藤原經資發現,他立即引弓搭箭,將劉復亨射落馬下。
此時,天色已昏暗,元軍遂停止進攻。損失慘重的日軍趁機完成大撤退,退往太宰府水城(白江口之戰失敗後日本為守衛太宰府、防止唐軍來襲而構建的水城)。
日軍撤進水城之後,沒有來得及逃亡的日本老幼婦女,被俘近一千五百人。箱崎八幡宮也毀於戰火之中。
但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日軍透過小股夜襲戰,也讓元軍付出了些許代價。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元軍雖然在白天進行陸上作戰,但到夜間就一定撤回海上。
元軍方面,受傷的左副帥劉復亨被親兵先行護衛上船。元軍統帥忻都召集其餘將領商討第二天的軍事部署。經過一天的對戰,元軍也死傷不少,可謂兵疲矢盡——《元史?日本傳》記載“官軍不整,又矢盡”,並且重要將領受傷,日本的有效防衛力量數倍於元軍,這些不能不對不善跨海作戰的元軍統帥忻都產生負面影響。
高麗將領金方慶頭腦冷靜,他認為只要堅持苦戰,便能攻克太宰府,以便保住戰果等待援軍再從長計議。如果元軍能夠順利班師回國,這次遠征無論如何不能算作失敗。
關於第一批元軍東征最終“失敗”的原因
《鐵血中華之1901頂點》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