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社會的曙光之二
始族時代(遠古中華第二集)
社會的曙光之二
南莊頭人
距今12000年,第四紀冰期最後的日子,華北的土地仍然是沼澤和湖泊。在地殼下,聚集了七,八萬年的地熱開始湧動,延伸到長城一帶的冰蓋在悄悄後退。
始族人棲息在燕山腳下,太行山坡下和湖沼的邊緣。已經走出了山洞的始族人用篝火露營來抵抗寒冷,尋找避風處做住宿的地點,晚間就鑽到草堆中去。冬季。冰雪是嚴寒的裝飾,狂風是嚴寒的聲響。在狂風肆虐的夜晚,篝火被吹散,草堆被吹跑,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篝火被熄滅。年老的,體弱的,以及孩子往往耐受不過嚴寒的冬天。始族人在逐年的減少,弱群併入強群。在嚴酷的死亡威脅面前,群與群之間出現了和諧的關係,增強了同舟共濟的意識。
始族人向地下挖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泥土,就跟今天北方的地窖差不多。他們在地洞裡備下食物,鑽到地下去。年復一年,他們習慣了半睡半眠。下一年春暖時,從地下爬出來,拖著瘦弱的身體,開始新一年的生活。
春天來了,大地開始轉綠,母親放孩子到綠地裡去蹦跳。這是一塊生命稀疏的世界。孩子們迎著太陽走出去,直到天晚才回來。母親也不必問孩子做些什麼。田野裡,山岡上,到處都有可吃的東西。他們品嚐嫩草嫩葉的滋味。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他們能夠在草叢間捉到稀奇古怪的小蟲子。今天的孩子怕蟲子,可是,始族時代的孩子們什麼也不怕。離開了母親,他們就在小蟲子中間,他們將小蟲子放到自己的細密的皮毛上感覺那爬的滋味。一年裡有半年的時間,孩子們跑遍了住地的四面八方,到了晚上,他們個個都吃得肚兒滾園。每個人還帶些回來,說是給母親嚐嚐。
男首領和他的族人帶上狗去搜尋從冬眠中醒來的小動物。再稍晚,南來的涉禽到了,在沼澤和湖邊產卵。他們便去揀鳥蛋。冰期裡倖存下來的人口本不多,自然的食物不是很缺少,嚴重的威脅仍然是寒冷。
冰期的夏季很短暫,夏季剛過,山坡的粟類就開始結籽。母親將粟的種子採回來,用“磨盤”和“磨棒”將粟的外皮去掉。這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採集粟能夠補充食物的不足。
從北京人的故鄉向南一,二百公里,今天的徐水地區以及更南的地區長了成片成片的粟,採也採不盡。這裡的人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用陶罐煮食粟種子。母親們在粟粥中加進嫩葉,用來調劑口味。
河北武安出土了磁山遺址,發現磁山人將粟埋到地下,用來祭祀“祖先”。祭祀的粟有幾萬斤。可以推想太行文化是由小米餵養出來的。在後來的遺址中,普遍出土了用做掐穀穗的石器工具。磁山文化的時間是公元前六千年。
在徐水地區,有一個叫南莊頭的地方。在南莊頭出土了遺物。從這些遺物能夠知道他們的一些生活情況。本文就是參照南莊頭遺址編寫的。有了南莊頭遺址的證實,本文就稱這些始族人是南莊頭人。南莊頭人能夠製作陶器,標誌已經走進了社會。推想已經實現了始族的聯合,組成了村落。始族間的婚姻可能在村落的內部。
南莊頭人輕輕鬆鬆地度過了春天,度過了夏天。到了樹葉黃了的時候,他們開始做過冬的準備。這個時候,撲來的野獸大多不再吃,剝了皮涼掛起來,留到冬天吃。男人們停止了狩獵和撲魚,由首領帶領一起去採集各種果實。凡是能夠保留到冬天的都採集回來,不管是樹上的還是地下的。他們能夠在一天裡往住地送回兩三次。女人們即使帶了孩子也將孩子背在背上去採集。她們提著樹枝和韌草莖編的筐籃。
秋實的日子是短暫的,在緊張的收穫中過去了。待到秋收結束,便是挖過冬的穴,挖出像士兵掩體那樣半人深的坑穴,在上面堆起高高的泥土。那個時代沒有挖土的工具,只有雙手和石塊,可知挖一個穴需多少時間。剩下的時間便是往穴裡投進乾草,用鋪了草的穴抵禦寒冷。這樣的穴很不舒服,除非是極寒冷的天氣,人們才入穴中。進入穴後,便不吃不動,呈半睡眠狀態。到了早春時節,並不是全部的人從穴裡爬出來,留在穴中的多是老人,也有失於照看的孩子。
這一年,悲劇發生了。時值早春,在穴中的首領清醒過來。他摸了摸(沒有亮光),身邊的食物還有,但又不想吃,只是覺得氣悶。他習慣的推了推睡在身旁的孩子們。孩子們沒有反應。首領覺得無力,比每一次醒來都更加無力。他掙扎著坐起來。穴裡一絲的光亮也沒有。是夜間嗎?他一邊地自問,一邊地摸到了出口。出
《中華始祖》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