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 (第1/4頁)
鐵皮共和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姜尚,字牙,或尊稱子牙,其先人伯夷封於呂,以國為氏,因而也稱呂尚。史稱他“生而早慧,預知未來”。自幼喜好學道修禮,畫陣比戰。年長後進一步精研傳統推數之術,善於洞察時事,分析形勢,應時權變,是殷周間的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改革先驅人物。後求賢主入西周,周文王拜他為師。他以文韜武略,以首功封齊,建立了東方大國——齊國的千載基業。
姜尚雖抱補天凌雲壯志,但仕途不暢,曾經歷了“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長期流蕩和隱居避世的生活。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西伯。”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才遇西伯姬昌訪聘歸周,開始了他佐周文、武兩王修德安國、強兵興邦、兼濟天下的宏圖大業。
姜尚入周,先是佐文王姬昌表面上做殷的順民,暗中以德治政,舉賢任能,爭取民心,聯絡諸侯,強兵以備攻伐。公元前 1055年,在經過長期的軍事及輿論準備之後,為了預測一下伐紂可以集結的軍事力量,於武王九年,太公輔佐周武王在孟津大會諸侯,命諸侯帶兵前往集結會盟。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出發前武王依傳統先祭兵主天星,申明出兵要義,懇請上蒼庇佑;並舉起了文王的旗幟,自稱“太子發,奉文王遺命伐紂,不敢自專”,以號召天下諸侯。祭畢,又把文王牌位車載軍中,以震懾諸侯,鼓舞士氣。當然這些都是太公的安排。大軍出發時由師尚父姜太公為三軍統帥,他左手舉著統帥三軍的信物黃鉞,右手舉著指揮各軍行動的令旗,向三軍下達命令。要求全軍將士,聽從指揮,奮勇向前,後到的斬首。軍紀嚴整,號令森嚴,大軍直奔孟津。行軍途中,每到一處,無不受到士民歡迎,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一條白色的魚跳入船中,過河宿營,又有火光芒覆於武王帳頂。傳說中的這些吉祥徵兆大大振作了士氣,鼓舞了軍心,到了孟津,“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檢閱車、舟演陣,各諸侯軍配合默契,攻戰自如,顯示了強大的戰鬥力。諸侯們都主張順勢一鼓滅殷,但姜尚卻有不同看法和打算,他認為,滅殷的時機還未到, 讓武王詔告會盟諸侯,各自回兵待命。
公元前1052年,也就是姜尚87歲時,姜尚瞭解到殷紂王昏亂暴虐到了極點,重臣微子多次諫紂王修仁行義,紂王不聽,微子含淚離開了殷都。箕子再次勸諫,紂王把他囚禁起來。王子比干身居相位,看到朝綱紊亂,國政殘暴,民不聊生,入宮強諫,三日三夜長跪不起,紂王怒而命人剖挖比干之心。
太公姜尚看到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向武王提出: “天命勿違,遇時不疑,即刻發兵伐紂。”武王於是通告諸侯,選精兵良將,總計兵車達4000餘乘,除內地諸侯外,邊遠蠻夷邦國,也多半參戰,武王與姜尚率周軍居中,有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人,諸路並進,浩浩蕩蕩,直取殷都朝歌。在大軍剛出發時術士用龜甲、蓍草占卜此大舉進軍的吉凶,卦兆不吉。又恰遇大風大雨,隨軍眾臣皆生懼心。姜尚面對眾人的疑懼、武王的不決,深知大軍緩行將失去戰機,於是態度堅決地折斷蓍草,踏碎龜殼對眾臣說: “龜殼朽骨、蓍草枯葉,怎麼會預知吉凶呢廣大軍至刑丘,大風把武王的車楯折為三截,武王的乘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軍十分困難。武王動搖了決心,產生了疑惑。但太公堅定不移,說服了周公和眾臣,他說: “楯折為三,是天示意我們分兵三路進軍;大雨三日不停,是在為我們的軍隊灑掃清道;而震死乘馬,是示意此馬不好,讓我們換良馬快行。全是吉兆。應順從天意安排。”武王聽後也堅定了信心,決定照師尚父的指揮安排行動。姜尚為了防止再有人生二心,影響士氣,遂採取斷然措施,過橋毀橋,過棧燒棧,渡完最後一條河,把船全部沉毀。他向三軍宣佈: “太子(武王)為民伐罪,為父報仇,我等要懷必死的決心去換取伐紂的勝利,只有前進沒有退路。”於是大軍個個爭先,人人拼命,各路諸侯也效法周軍,義無反顧,直撲殷都朝歌。
在殷郊牧野,姜尚率諸侯聯軍,與殷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曠古稀有的大戰。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斬紂王和妲己頭以示眾。遂詔告天下,宣佈殷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賞功臣謀士,師尚父姜太公憑著在興周滅紂中的首功被封於齊。太公封齊,是武王與太公靖邊安周的重大決策之一。當時,齊地方國林立,勢力強盛,其中實力強大
《三國之項羽傳人》 張玄(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