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護府 (第1/5頁)
鐵皮共和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域都護府
“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秩比二千石”,相當於內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腦太守的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其主要職責在於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都護”統管著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五十多個國家,各國“自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確認是漢的官員(《漢書?西域傳》)。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此時的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強大實力,於是在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勝後,匈奴右部王的活動中心已遷至天山東部一帶。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張騫的兩次通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聯絡西域的一些勢力抗擊匈奴。雖然其目的沒有達到,但卻一方面使漢朝對西域的瞭解更為深入,另一方面擴大了漢朝在西域各地的影響,從而為漢朝擊敗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並最終統一西域奠定了基礎。
漢朝勢力最初進入西域後,雖然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掌控西域,但由於漢朝政府有著較為成熟的統治理念。在統治方式上,注重政權機構的建設,將內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等,變通地實施於邊疆地區,打破了西域地區“無所統一”政治格局,從而把西域諸國有機地納入漢王朝的政治統治體系之內。同時,漢朝發達的經濟,也對西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內地與西域經濟的互補與交流,最終導致西域的經濟與內地的經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因此,漢朝在西域的統治一旦確立,就相對比匈奴在西域的統治更為穩固。
公元前108年,應烏孫昆莫(王)之請,漢武帝將宗室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嫁與烏孫昆莫,幾年後,細君公主去世,漢武帝又於公元前104年將另一位宗室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昆莫。漢朝與烏孫的關係愈益密切。
張騫通西域之後,漢王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國派往漢朝的使者絡繹不絕,各族商人也頻繁地往來於內地和西域之間。在當時人煙稀少、道路艱險的情況下,為了保障這條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漢朝政府於公元前101年設定使者校尉,率士卒數百人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積穀,以供應出使西域的使者。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派駐西域的第一個官員。
公元前68年,漢朝政府派侍郎鄭吉率兵在車師(今吐魯番盆地)屯田。並命鄭吉護鄯善(今羅布泊一帶)以西南道,即統管天山以南各地。不久以後,匈奴發生內亂,理應繼承單于位的日逐王先賢撣被人篡權後又遭排擠,於神爵二年(前60年)秋率萬餘眾投附漢王朝,漢派遣鄭吉迎接日逐王,並封其為歸德侯。匈奴勢力退出西域,匈奴的“僮僕都尉”自此而罷,自樓蘭經車師前部的西域北道得以暢通。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這就是《漢書?鄭吉傳》中所稱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宣帝任命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西域都護是漢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其級別相當於郡太守,每年的俸祿是二千石糧食。其屬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馬、侯、千人各二人。都護的職責是統轄西域諸國,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自鄭吉為西域都護至西漢末,前後任西域都護者18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10人,除鄭吉外,還有韓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建、但欽、李崇等。
公元前48年西漢政府在車師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職責是屯田積穀。戊己校尉受西域都護節制。西域都護所轄西域各國的國王及主要官員,由漢王朝賜予印綬。據《漢書?西域傳》載,西域都護統轄西域諸國有48國,“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蘇地區的古城中發掘出一枚西漢時期曾任西域都護的李崇的印,還發現一枚“漢歸義羌長”銅印,即漢朝頒授西域首領的官印。這些都反映了西漢在西域設官置守、任命各級官員的情況。
中國
《三國之項羽傳人》 西域都護府(第1/5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