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30章:該拿楚國怎麼辦? (第1/2頁)

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武屢次擊敗楚國並不是依靠陰謀詭計,採取的是在戰陣上堂堂正正的較量。

楚國屢次敗在呂武指揮之下,無論是呂武還作為晉國之臣,還是呂武已經成了漢國之主,因為交鋒是堂堂正正的關係,楚國的忌憚其實遠比憎恨更多。

畢竟,堂堂正正之戰輸了就是輸了,壓根就沒有什麼藉口好講,純粹就是實力不如罷了。

春秋時代講究的是輸了要認,實力不如捱打要立正,回去後再謀求變強,期望某一天能夠扳回一局。

所以了,翻閱史書能夠看到一點,春秋時期國與國的戰爭輸贏都不會產生太大的仇恨值,看的是輸方能不能勵精圖治,某天在戰場上雪恥成功。

到戰國之後,各國的戰爭不再僅限於軍隊之間,對黎庶和對方國力造成的破壞漸漸增多。

另外戰爭不再是一種公平競技,變成了各種手段齊出,贏的一方或許僥倖,輸的一方覺得對方勝之不武,能夠產生仇恨值的方面絕對變多了,以至於後來的戰爭不再那麼單純,更多牽扯到了仇恨相關。

到公元前538年夏季,呂武得知楚國又派來使節團,聽到訊息講實話有那麼點愣神。

“如今楚國唯有蒍氏、鬥氏聽命於楚王圍,實有崩壞之勢。我欲謀‘四晉歸一’偉業,當如何對楚?”呂武問道。

今天又是小朝會。

呂武對楚王圍派人問計自己,有著太多的想法,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也非常多。

對於一個有現代思維的人來說,敵人來找自己求解決難題的答案,不該是各種挖坑嗎?

只是,呂武知道每一個時代都有侷限性,在現代理所當然的詭詐手段,用在戰國初期未必就是正確,極可能坑了別人也把自己埋了進去。

這個跟呂武知道封建時代的體制進化到三省六部是極限,沒有一下子在漢國執行三省六部制度是一樣的。

說白了,呂武想搞三省六部,有那麼多的官員嗎?沒有的。

所以,並不是最先進就是正確,合適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對體制而言!

“楚之亂與我有利,楚求助置之不理恐不適合。”葛存的思維中,得到楚國的求助對漢國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情,該幫還是要幫。

剛來到漢國就任右相的孫林父也說道:“漢助楚或有害,利亦多也。使諸侯知王上之德,邦交便可無往不利。”

看吧,左相和右相代表著這個時代精英的思維,可見其餘人是怎麼想的。

楚國現在的時局非常不穩,看著不像有國內爆發大型內戰的跡象,君王與眾貴族有了很深隔閡卻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崔杼說道:“我徵蜀,亦有東出計劃,維穩楚便我行事。”

是不是將話說反了?難道不是楚國發生內戰,才能更讓漢國便宜行事嗎???

葛存非常贊同地說道:“楚亂而不戰,範不敢輕動。我可先攻荀而並之,屆時範不徵可得。”

到底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一個內部脆弱但是沒有爆發大亂的楚國能夠威懾範國,不讓範國在漢國攻打荀國的時候搞東搞西。

甚至可以說,楚國不止能夠威懾範國,還能看住其餘國家,使得漢國與荀國的較量更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擾。

葛存認為只要把荀國滅了,到時候範氏便會自行歸漢,話不是空口無憑亂講,源於範鞅派來的使節團有提議相關話題,目前正在商議階段。

當然了,一旦荀國能扛住漢國,範鞅會一直拖時間,等到漢國與荀國分出一個勝負再做決斷,期間必然也會暗中幫助弱勢的一方,好讓相爭一直持續,範氏才有重新振作起來的機會。

呂武需要重視他們的意見。

說到底,一個人再有能耐,不要想著自己就是絕對的正確,要能夠從別人哪裡聽取意見,思考自己的想法合不合實際。

“寡人以為可拖,若事態亟待,助力於楚未嘗不可。”呂武是真的一時間沒拿定主意,頓了頓又說道:“奔走荀、範諸人,右相需時時關注。”

孫林父當然是慎重應命。

曾經的兩大霸主,中原霸主晉國只能在史書上回憶崢嶸,時不時被漢國拿出來讓“四晉”的人懷念;南方霸主楚國哪怕一再並國,連續敗了幾場陷入頹勢。

漢國派出人手奔走在荀國和範國,想要讓一些人追憶晉國曾經的榮光,為的是勾起他們的美好回憶,好在接下來打“四晉歸一”之戰有民心基礎。

事實上,呂武想要在有生之年辦到

《春秋大事表》 第830章:該拿楚國怎麼辦?(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