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五) (第1/2頁)
陳健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3:1的人口比例意味著:即使法國願意將“新法蘭西”,視為自己的核心利益,而英國決定放手。
在新大陸內部的英、法競爭中,法國勢力也將很難取得勝算。
鑑於魁北克地區,當年的在新法蘭西的核心地位,以及魁北克後世D立傾向。
一般人很容易認為,魁北克人即是法國,在北美的唯一遺存,並且所有聚落的法國後裔,都有D立傾向。
然而,除了魁北克人以外,加拿大其實還有一支法國後裔存在,那就是當年生活在,阿卡迪亞地區的法國人後代。
這些被稱之為,“阿卡迪亞人”的法國後裔,之所以被忽視,很大程度是因為,初始人口不夠多。
考慮到整個新法蘭西,在18世紀中也只有7萬人口,而核心區,又在聖勞倫斯河谷,你並不能指望法國,在阿卡迪亞地區能有太大作為。
在英國控制阿卡迪亞地區時,阿卡迪亞人的總數,都沒有超過2萬人。
“芬迪灣”沿岸地區,是“阿卡迪亞人”的主要聚落區。
這條當年被法國人,命名為“法蘭西灣”的海灣,位於“阿卡迪亞半島”主體與“新斯科舍半島”之間。
由於與“北大西洋暖流”相對並且形狀狹長,芬迪灣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大的潮差。
其潮差平均為11米,已經觀測到的最高潮差,能達到21米,被國人稱之為“天下第一潮”的錢塘江大潮,潮差也不過3-5米。
在這一巨大潮差的帶動下,海底的營養物質,被週期性的帶至上層海面,為整個芬迪灣,
帶來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甚至讓鯨群成為了芬迪灣的常客。
然而,要想長期殖民一片土地,僅靠漁業資源是不夠的。
法國人還需要有,能夠滋養農民的氣候和土地。
巨大的潮差,雖然不能帶來肥沃的土壤以及淡水,但海洋和暖流的存在,卻可以帶來溫潤的氣候。
從溫度角度來說,芬迪灣地區地區是合格的。
儘管緯度較高,但由於能夠,更多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潤澤,其年平均氣溫,能夠與緯度更低的“上加拿大”地區相當。
尤其是新斯科舍部分,氣溫甚至可以與,加拿大最南端的伊利湖地區相媲美。
需要注意的是,從地理結構上看,你們很容易認為,“新斯科舍省”是一個半島,
但如果放大看的話,就會發現這個省份的北部與中南部之間,間隔有一條寬約1000米的水道。
能夠被稱之為“新科舍半島”的,是它的中南部,北端則被命名為“布雷頓角島”。
從控制進入聖勞倫斯灣,及爭奪紐芬蘭漁場的角度來說,布雷頓角島的位置,是極為重要的。
為此,法國在島嶼的東部,修築了本地區最重要的軍事據點——“路易斯堡”。
除了適宜的氣溫以外,法國人還需要在新斯科舍半島,找到一條河流,以提供肥沃的土壤,及農業開發所需的淡水。
最終,法國人在西側,找到了一條合適的河流,並將之命名為“安納波利斯河”。
1605年,法國在安納波利斯河河畔,嘗試建立新法蘭西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皇家安納波利斯”,直譯為“安納波利斯羅亞爾”。
只是,這一努力在一開始並不順利,法國人亦將主要精力,放在更能為法蘭西,帶來經濟利益的魁北克。
一直到1632年,在相鄰的新英格蘭地區,蓬勃發展起來後,法國才真正開始,向“皇家安納波利斯”殖民,
同時,將之作為整個阿卡迪亞地區的Z治中心,以應對英國殖民地帶來的壓力。
安納波利斯河谷的體量並不大,但兩山夾一谷的地形及溫暖的氣候,很適合小農經濟的發展,包括種植法國人所喜歡的葡萄。
1670年之後,法國又相繼在新斯科舍半島,開拓出了多個殖民點。
至18世紀中期,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法國人,數量達到了超過了1萬,成為了僅此於聖勞倫斯河谷的,北美第二大法國人聚居地。
然而,雖然阿卡迪亞有“世外桃源”之意,生活在此的阿卡迪亞農民,也想就此過上安穩日子,
但芬迪灣及整個阿卡迪亞的戰略位置,使之註定將成為,兩國地緣Z治博弈的主戰場。
如果你們是英國人,想入侵法國殖民地,最容易,且最具有戰略價值攻擊的目標是哪呢?答案是芬迪灣。
《移民馬來西亞》 第九百零六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五)(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