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6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年裡,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共兩黨的真正合作。

國共兩黨在那時的合作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有著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標。因而兩黨能從軍校的籌建、開辦到革命軍的建立、東征與北伐,真誠團結,合作戰鬥,汗水、鮮血流在一起。當然,團結合作必須堅持國家

1960年10月19日,周恩來在北京頤和園會見黃埔校友。前排左起:李奇中、周恩來、陳賡、邵力子、張治中、鄭洞國。中排左起:黃維、唐生明、覃異之、侯鏡如、杜聿明、周振強。後排左起:王耀武、楊伯濤 、鄭庭芨、周嘉彬、宋希濂。

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必須和包括國民黨左派在內的一切進步力量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與反對團結合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的極右勢力進行堅決的鬥爭。只有這樣,統一戰線才能鞏固。反之,只講消極團結,忽視積極的鬥爭,甚至採取妥協退讓、步步後退的政策,反動勢力就會得勢,統一戰線就會遭到破壞,國家民族就會遭殃。大革命失敗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教訓是深刻的。由於國民黨右派背離了共同的目標,破壞了國共合作,從而改變了黃埔軍校的性質和方向,使軍校變成了培養反革命骨幹的基地。當年同窗學友,戰場上又兵戈相見,致使國共兩黨都受到損失。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但是孫中山所倡導的黃埔革命精神並沒有泯滅。它由革命的黃埔生保持著,並在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繼續發揮著革命的作用。反共內戰時期,日軍乘虛而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共產黨人和革命的黃埔生高舉團結抗日的革命大旗,推動了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在民族危機前,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並肩戰鬥。黃埔出身的教員學生又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統一號召下,和全國人民一道奮起抗戰,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希望國共兩黨繼續合作,和平建國,但遺憾的是,在國家需要和平建設、同胞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蔣介石卻撕毀了國共兩黨於1946年10月10日簽訂的和平建國協定。他過分相信軍事解決問題,結果在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第二年,就從大陸敗退到臺灣,致使臺灣與大陸同胞骨肉分離。究其原因,是他背離了孫中山的革命宗旨,違背了“團結合作”的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的發展史證明,團結則興,分裂則衰,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和永恆的規律。

4。“奮鬥犧牲”是黃埔精神的樸素詮釋

黃埔創校的方針,是培養犧牲個人一切的革命軍人。“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是矗立在黃埔軍校校門前的一副對聯,橫批“革命者來”。奮鬥,犧牲,在一代又一廖仲愷題詞代的黃埔人心中紮根,是他們一生堅守的“黃埔精神”的最樸素詮釋。

孫中山在1924年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中說:“當革命軍的資格,是要用什麼人做標準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要能夠有這種大勇氣,在心裡就是視死如歸;以人生隨時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後,便能夠成仁取義。”黃埔軍校師生官兵受這種教育與精神的薰陶,在平時奮力做事,竭盡職守,潔身自律;在作戰中義無反顧,不怕犧牲,拼死戰鬥。

透過軍校教育,新入校的黃埔生明白了“主義”的內容,明白了世界上血染的東西最珍貴,明白了什麼是無我,什麼是犧牲。死亡無處不在,但一些人的生,恰恰是另外一些人的死換來的,人在關鍵時候必須捨棄自己。

黃埔軍校的課堂時刻連通著戰場。從軍校創辦之初的東征、北伐到後來的抗日戰爭,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師生不勝列舉。每次戰役,無不灑有黃埔師生的鮮血;每個戰場,無不埋有黃埔師生的忠骨;每本戰史,無不記載著黃埔師生的業績。無數黃埔師生用自己的鮮血和頭顱,不懈奮鬥,勇於犧牲,鑄就了這座軍校的赫赫戰功和聲譽威名,也鑄就了一段忠魂浩蕩的鮮活歷史。

在平定商團叛亂之戰中,800名入學不到半年的黃埔學生初鳴啼聲,3天時間便打得4000敵人全部繳械投降。商團反革命勢力被消滅後,廣州的政治形勢有所緩和,但是革命政府尚未實現統一廣東。當時盤踞東江的軍閥陳炯明,

《中國黃埔軍校畢業照》 第4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