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部分 (第1/4頁)

指環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模式管理。

李嘉誠擯棄家族式管理,卻又鍾情於東方民族的企業家族氛圍。西方經濟學者探索日本經濟奇蹟奧秘時發現,日本企業的家族氛圍濃郁,形成極富特色的儒教商業文化。

李嘉誠少年時接受的教育,以儒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為主。潛移默化,在他的公司內部,自然帶有儒教色彩。李嘉誠善於吸收新事物,又絕不人云亦云,人愛我喜,對任何事都有他獨到的看法。

他說:“我看很多哲理的書,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

他又說:“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有制度,比較進取,用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者全盤儒家。儒家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短處,儒家進取方面是不夠的。”

香江才女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這事。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地產大業的基石,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20世紀70年代後期,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長江仍在生產塑膠花。此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長江地產業當時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甚感驚奇,說李嘉誠“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

“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亦獲得安排在大廈裡幹管理事宜。對老員工,他是很念舊的。”

在另一場合,有人提起李嘉誠善待老員工的事,說:“怪不得老員工都對你感恩戴德。”

李嘉誠說:“一間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李先生精神難能可貴,不少老闆,待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闆養活員工,是舊式老闆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闆,養活公司。”

日本的企業,在新員工報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誠從不勉求員工作終身效力的保證,他總是透過一些小事,讓員工覺得值得效力終身。李嘉誠自豪地說:

“本公司不是沒有跳槽,公司行政人員流失率極低,可說是微乎其微。”

李嘉誠對員工既寬厚,又嚴厲。長實的員工道:“如果哪個做錯事,李先生必批評不可,不是小小的責備,而是大大的責罵,急起來,惱起來時,半夜三更掛電話到要員家,罵個狗血淋頭也有之。”

李嘉誠的罵,不是喜怒無常的“亂罵”,總是“罵到實處”。當然,也有罵錯之時,他冷靜後,便會找受批評者賠禮,說明道理。

一般來說,越為李嘉誠看好的職員,受的批評越多、越嚴厲。他們經受過李嘉誠一段時期的“錘打”之後,通常又能升職和加薪。

李嘉誠常說:“惟親是用,必損事業。”惟親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習慣做法,這無疑表示,對“外人”不信任。20世紀80年代內地開放後,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輩親友,要求來李嘉誠的公司做事,遭到他婉拒。

在長實系,有他的親戚,更有他的老鄉,他們都沒因這層關係獲得任何照顧。得到他重作和擢升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老鄉,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外國人。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這樣評論道:

“任人惟賢,知人善任,既嚴格要求,又寬厚待人。”

“李嘉誠成功的關鍵,是他融會了中西文化的精華,採用西方先進的管理方式。”

第十五章 銳意進取 再購青泥控港燈

1979年,李嘉誠入主英資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資29億港元,從老對手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集團;1987年,港燈分拆另組嘉宏。馬世民任和黃行政總裁,併兼任港燈、嘉宏兩主席。洋大班深孚眾望,和黃系業績驚人!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誠大舉進軍本港英資企業。

1977年,李嘉誠購得美資永高公司後,迅速把矛頭指向稱雄香港的英資。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怡和系的九龍倉,以退為進的李嘉誠放棄九龍倉收購,把經營不善的和黃洋行樹為靶子。

他在部署收購和黃的同時,在市場悄悄吸納英資青洲英泥(注: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誠持有的青洲英泥

《李嘉誠全國有多少產業》 第1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