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忠義節烈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大的石牌樓上,刻著七個燙金的大字,正是講武堂的官方名稱,“皇明忠義講武堂”。
軍機處報上來的名字,最初叫作皇明講武堂,忠義兩個字,正是當今這位崇禎皇帝親自硃批寫上去的。
雖然大明的官軍,最初也是由元末的紅軍發展起來的,也有非常鮮明的價值取向或者說意識形態,比如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等等,但是這個紅軍與後世的那支紅軍比,在這方面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大明官軍更是失去了鬥志,也沒了嚴明的紀律,天啟初年的時候,還敢跟遼東的後金軍隊野戰,到了天啟末年,特別是崇禎年間的時候,面對後金軍隊,只能守城,不敢野戰。
而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官軍更是成了一個笑話,不僅在遇到後金軍隊的時候一觸即潰,甚至遇到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也仍然是一觸即潰,毫無鬥志。
如果說,大明洪武初年,徐達、常遇春麾下的那支北伐軍,算是一支有靈魂的大明軍隊的話,那麼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的官軍,完全是一直沒有任何信仰的行屍走肉罷了。
不管是遇上後金軍,還是遇上農民軍,他們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毫無忠義之心,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而戰,因何而戰。
在他們眼裡,甚至在很多將官和大臣的眼裡,他們充其量是為皇帝而戰,而不是為國家、為民族,為後世的炎黃子孫而戰。
因此當了逃兵、打了敗仗,毫無羞恥之感,因為說破天去,不過是將來剃個頭、換身衣服,再為另一個皇帝服務而已。
如果說將來的新軍,仍然是這樣一支沒有信仰,沒有操守的軍隊,那麼編練新軍的任務,就算是徹底失敗了。
所以當崇禎皇帝反覆琢磨新軍編練的時候,越來越清晰地發現,必須為新軍注入信仰和靈魂,從思想上掌握這支軍隊。
當初在九邊安排監軍御史,後來在編練新軍的時候,計劃給每個營頭都設定訓導、鎮撫,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新軍,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讓新軍上下在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戰。
這也是今天崇禎皇帝堅持要來講武堂的原因。
在孫承宗、李邦華、張惟賢等軍機大臣的陪同下,崇禎皇帝跟著茅元儀、孫元化等講武堂一眾人員,跨過講武堂的南大門,進入到了講武堂的大院之中。
那一百五十名講武堂學員,則在馬世龍等教官的號令之下,整齊劃一地跑步前進,先行前往北舍的大講廳等候。
初夏的講武堂內,草木繁茂,鳥語花香,崇禎皇帝邊走邊看,同時還向孫承宗、張惟賢等人交代著將來如何把講武堂辦得更好的一些設想。
孫承宗、張惟賢等人,自然是無不應諾。
從講武堂的南大門,一路走到北舍大講廳,是一段挺遠的路程,平時不怎麼鍛鍊身體的大臣們,一個個走的是氣喘吁吁,若是沒有皇帝在前面,估計這些人要麼就是乘馬,要麼就是坐轎了。
但是崇禎皇帝一路走來,卻很高興,可能是坐車坐久了的原因吧,走起路來,不僅沒有覺得累,而且出了汗之後,還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這是他莫名其妙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第一次走出北京城,也是第一次走出紫禁城,心裡滿是興奮、好奇。
特別是走在自己提議建立而原本歷史上根本沒有的講武堂院內,崇禎皇帝心中的那種激動就更不用說了,只覺得渾身都是力氣,根本沒有感覺到勞累,張惟賢幾次勸諫皇帝坐轎或者乘輦,都被皇帝所拒絕。而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也在講武堂一百五十名學員的心中激起了波瀾。
大明當今的皇帝,並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麼講究奢華場面,而是與他們一樣,年輕且充滿精力,而且充滿了對武人的尊重,在講武堂的院內,即使是皇帝,也不乘車、不坐轎,全憑兩條腿走路。
正是因為這次皇帝蒞臨講武堂期間的做法,後來不管什麼人多大官兒,到了皇明忠義講武堂的門前,是文官,你得下轎,是武將,你得下馬,誰也不能在講武堂內皇帝走過的路上乘車坐轎或者縱馬賓士。
到了北舍大講廳,崇禎皇帝在位於大講廳正前方講臺中央的臨時御座上坐下,注視著跪坐在廳中的那一批武官們,然後說道:“朕今日堅持要來講武堂,一是看看講武堂的情況,講武堂是朕命名建立的,朕一直都在關注著講武堂的籌備情況。二是見見你們大家,與你們照個面,說說朕的一些想法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一一三章 忠義節烈(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