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 軍國重器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天晚上,崇禎皇帝就住宿在講武堂特意為之準備的迎賓館裡。
第二天一早,皇帝輕車簡從,分別前往設在通州的幾個重要機構視察,先是去了直隸總督衙門,然後去了禮部的農事院,再然後則是軍機處設在通州的武備院。
直隸總督衙門,果然頗為壯麗,亭臺樓閣,一應場所,皆是俱全,而且正處在通州城內的中心地帶。
新近圍起來的整個通州城,以原來的運河碼頭為中心,而直隸總督衙門,就在運河碼頭的左近,交通十分便利,比設在京師之中更加有利於加強對京畿之地的管控和掌握。
農事院仍然是一片繁忙,雖然京畿之地的春耕早就結束了,但是北邊沿著長城內外的耕種還沒有完全結束,再加上漕運總督袁可立募民屯墾的需求、北直隸南部盧象升轄內三府的需求,以及山西大同府、太原府的需求,使得農事院的一應人等,始終處在極端的忙碌之中。
崇禎皇帝接見了在農事院忙得不可開交的徐驥、王徵等人,以及被徐光啟請來幫忙指導的西班牙籍的傳教士艾儒略、鄧玉函等人,對他們各自褒獎有加,然後離開農事院,前往此行的重點武備院而去。
先是到了武備院的鑄炮廠,畢懋康、孫元化、湯若望等人,向皇帝展示了前不久參照西洋紅夷大炮陸續鑄成的幾門青銅大炮。
畢懋康更是帶著羅德里格斯等葡萄牙槍炮技師,則向皇帝展示了最近這段時間,他們參照西洋前裝燧發滑膛槍,鑄造出來的幾桿新型火槍。
如今武備院的分工,雖然沒有特別明確,但就火器而言,孫元化主要是監督鑄炮,而畢懋康則是重點督造燧發火槍。
崇禎皇帝先是認真看了看這幾尊新鑄的青銅大炮,併為這批同一口徑型號的青銅大炮,統一命名為“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崇禎皇帝所見到的這一款青銅大炮,與其後世在軍事博物館見過的紅夷大炮一模一樣,通體一次性鑄成,炮身長達三米,口徑達一百二十毫米,換算成中國傳統計量單位,就是身長九尺、口徑四寸,炮體前細後粗,三分之二處有兩個炮耳,可以安裝在炮臺或者炮架上,並可調整射角,炮體全重超過兩千五百斤,射程最遠可達十里開外。
這樣的前裝滑膛青銅大炮,即便是在如今的西方諸國,都已經可以算作是重炮了,主要的用途,也是用於雄城要塞的防守和巨型艦船的艦炮。原因就是它實在過於笨重,無法用於野外機動作戰。
這樣的青銅大炮,當然是十七世紀的主流,甚至一直到了十九世紀的頭幾十年,青銅材質的前裝滑膛炮,仍然在戰爭中被廣泛應用。
但是當人來進入二十世紀以後,軍隊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全都是鋼炮,最起碼也是鑄鐵炮,而銅炮則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出局。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銅料的成本比較高,沒有采用鋼鐵或者鑄鐵划算。而另一個原因,則是銅炮的質地本身難以新式火藥和炸藥的威力。
在鋼鐵冶煉水平普遍不行的十六世紀,熔點低的青銅或者黃銅,在鑄造火炮的時候,自然有著很大的優勢,但是隨著鋼鐵冶煉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戰爭對於炮火火力的旺盛需求,青銅炮或者黃銅炮不耐炮膛內部高溫高壓的劣勢,就日益顯現出來了。
在持續的高溫高壓之下,銅炮容易變形走樣,而其精度也會越來越差,這是黃銅炮的一大弊端。而青銅炮的材質較脆,一旦想要增大射程、加大藥量,就要承擔炸膛的危險。
但是崇禎皇帝目前所處的時代,也就是十七世紀的時候,青銅火炮卻仍然是東西方的主流,雖然成本比鐵炮高出一大截,但是它容易冶煉,而且容易保養,不易生鏽。尤其當時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各國,相對來說,都要比鋼鐵冶煉技術要掌握的更好。
所以在這個時期之內,不管是大明從葡萄牙人那裡購買的西洋火炮,還是自己從明初以來就陸續鑄造的火炮,都是以銅炮為主,鐵炮為輔。
歷史上,到了明末的時候,朝廷財政匱乏,崇禎皇帝勒緊褲腰帶,才鑄成了幾十門青銅紅夷大炮,但那時候鑄炮已經太晚了,新鑄成的火炮還沒有發揮了出應有的作用,北京城就因為內奸的主動開門投降,而陷落了。
如今,崇禎皇帝在遵化重開鐵冶,而且提前幾年就找來孫元化、湯若望等人,設立鑄炮廠,專職鑄炮,自然不會再走之前的老路,重蹈歷史上的命運。
看完這幾尊威武雄壯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崇禎皇帝又認真看了羅德里格斯獻寶似地呈上來的新鑄火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一一五章 軍國重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