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鐵範鑄造 (第1/3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完了通州炮廠新近鑄成的六門青銅紅衣大炮和金屬型鑄造槍管的工藝做法之後,崇禎皇帝就在新近落成的武備院二堂之中,專門召集孫承宗、李邦華、畢懋康、孫元化,以及孫和鼎、劉漢,開了一個關於火器研發與生產的御前會議。
如今經過在通州炮廠半年多的努力試驗,湯若望、熊三拔等西洋人,已經將青銅火炮的鑄造工藝,傳授給了大明的工匠技師們。
而且,他們利用泥範一次性澆鑄青銅火炮的技藝,與大明傳統的泥範鑄造技藝差別不大,又經過先後十數次的反覆試鑄,可以說已經成功地培養出了一批掌握了制範技藝的火炮工匠。
今後湯若望、熊三拔,自然是要繼續在通州炮廠服務,由孫和鼎帶著,沿著目前的技術思路,繼續為大明軍隊鑄造各種型號的青銅或者黃銅火炮,比如大號的青銅紅衣大炮,自然需要繼續鑄造,將來作為守城利器使用。
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通州炮廠今後努力的方向,主要是鑄造目前更為需要的中小型青銅火炮,也就是可以安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在野外隨軍轉戰的野戰炮。
青銅火炮鑄造的技藝,目前已經比較成熟,下一步主要就是在青銅紅夷大炮的輕型化、便攜化和騾馬化上下功夫,多鑄造中小型號的野戰青銅火炮。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也再次下旨,讓畢懋康、孫元化等人,挑選通州炮廠技術嫻熟的大明鑄炮工匠,前往遵化白冶城,在白冶城的鐵廠區,另開一座秘密炮廠,專門研究鑄鐵火炮乃至鑄鋼火炮的鑄造工藝。
如今的白冶城,每月五萬斤左右的精鐵、八千斤的低碳鋼產量,除了生產刀槍箭鏃盔甲等冷兵器裝備以外,完全有餘力用來鑄造鐵炮,一旦鑄造鐵炮的工藝有突破,那麼就近鑄造,肯定要比運到通州再來煉化、澆鑄省時省力。
就在這個會議上,崇禎皇帝對著李邦華、畢懋康和孫元化,說出了鐵範鑄炮這個概念,讓他們在白冶城炮廠,進行試驗,同時也叮囑他們兩個,務必保守鐵範鑄炮的秘密,不管是試鑄成功之前,還是試鑄成功之後,本人及麾下工匠,都不得向西洋槍炮技師,以及任何外人透露鐵範鑄炮的思路和技術。
見識過泥範鑄炮、熔芯槍管制作的畢懋康和孫元化,自從聽到鐵範鑄炮這四個字,眼前就頓時一亮,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因為泥範所具有的那些缺陷,是由泥範本身的黏土泥質所決定的,若是轉換成了統一規格的鐵範,會不會克服泥範的缺陷呢?!這是孫元化聽到皇帝提出鐵範鑄炮四個字之後,很快就想到了的問題。
事實上,不管是用泥範鑄造青銅炮,還是用泥範鑄造鑄鐵炮,這些技術在大明,並不是稀罕事。
因為鑄造銅炮的成本比較高,所以大明朝的很多火炮,都是用鐵鑄就的,比如說霹靂炮、虎蹲炮、大將軍炮,不少都是鐵炮。
泥範鑄炮本身,根本難不倒大明的工匠,畢竟連永樂大鐘那樣高難度的頂級的東西,大明的工匠都能夠鑄成。
難的是紅夷大炮泥範的製作,若是不知道紅夷大炮的長度與口徑的關係,即倍徑問題,那麼稀裡糊塗鑄造出來的火炮多半會炸膛。
正因為如此,大明的火炮鑄造走了很多的彎路,早在十四世紀晚期的時候,大明的火槍火炮鑄造,還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的時候,就已經落在了後面。
特別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明朝的鐵炮鑄造工藝,因為各種因素開始停滯不前,到了明朝中後期,大明工匠鑄造的火炮,很多都不是一體鑄造或者一次性澆鑄成功的,多數都是拼接而成的。
比如說大明九邊廣泛裝備的虎蹲炮,其鑄造方法,完全就是像箍桶匠箍桶一樣,由好幾塊鑄鐵鍛造拼接而成,氣密性很差,不僅打不遠,而且動不動就炸膛。
其中也有泥範的問題,因為採取泥範鑄炮工藝,一體澆鑄而成的火炮,炮膛的內壁不平,而且有很多蜂窩狀的氣孔,火藥用少了打不遠,一旦用多了又炸膛,完全就是個雞肋一樣的存在。
所以,大明中晚期的工匠,放棄了一體澆鑄的鑄炮工藝。而一旦將來採取了鐵範鑄炮技術,那麼泥範所具有的那些弊端和缺陷,比如成本高、耗時長、蜂窩孔以及不能規模化、批次化等問題,一下子就能全部解決掉了。
崇禎皇帝對李邦華、畢懋康、孫元化等人,說了鐵範鑄炮的原理,然後又跟他們講了鑄造火槍的原理。
也是分成兩撥,一撥是以葡萄牙人槍炮技師羅德里格斯為主,繼續在通州炮廠為大明軍隊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一一七章 鐵範鑄造(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