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二零章 三邊之地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當史可法、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意氣風發地一路往東,經通州,過遵化,出山海關,沿途觀政採風、瞭解時務的時候,大明陝西三邊總督袁崇煥帶著人馬,在周遇吉所率領的京營騎兵護送之下,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到了陝西三邊總督的治所固原。

而沿途一路所看見所經歷的情況,令他憂心不已。

出發的時侯,京畿之地已經春耕結束,而途徑的山西,情況也說得過去,多數農田都種上了種子,靠近北直隸的那一邊,更有很多荒山、谷地也都開墾成了農田,並種上了京師農事院的番邦物種。

雖然天氣依舊乾旱,可是地方上還是採取了很多的辦法,不管是挖井,還是挑水,還是沿河修建水車,引水灌溉,總之農田裡到處都是一片綠油油的秧苗,讓人看著心裡踏實,至少感覺未來還有希望。

可是過了黃河,繼續往西行去,舉目所見簡直就是遍地焦土。

一路往西,沿途山連著山、嶺接著嶺,沒有多少平原耕地,而山上多石少樹,充其量有點灌木,就是這點灌木也都是光禿禿的,不知道是因為乾旱而死掉了,還是被遍地的饑民吃掉了。

沿途所見的村莊,一個個也都是殘破不堪,似乎也沒有什麼人居住,好不容易見到一些人,都是遠遠地躲開了,而那些沒有躲開的,如同行屍走肉般蹲在路邊,一個個乾癟枯瘦,絲毫沒有一點生氣,看起來已經不似人形。

從府谷到神木,一路上根本看不見多少人,也看不見多少耕田,到了延綏鎮的駐地榆林衛左近,情況多少有點好轉,城池的周邊,看得見農夫在田間耕作,土地拋荒的情況沒那麼嚴重。

袁崇煥一行人,進了榆林城,以三邊總督的身份,召見了治所設在榆林的延綏巡撫孫傳庭和延綏鎮總兵賀時雨,並在榆林城裡,為自己的總督標營招募了幾名將校,其中就包括了延綏鎮總兵賀時雨兒子,如今二十剛出頭的賀人龍。

賀人龍本來也被延綏鎮推薦入讀京師講武堂,但是因為被袁崇煥看中,由延綏鎮的一名把總,一躍而成為三邊總督標營的中軍遊擊,所以就乾脆放棄了入讀講武堂的機會,跟著三邊總督的人馬,一起前往固原鎮了。

袁崇煥一行人,離開了榆林城,然後再一路往南,所遇見的情況卻是比北邊更壞了。

一行人經過米脂、綏德、安塞,然後再轉往西去,所遇所見,簡直不似人間,凹凸不平的官道兩邊餓殍遍地,腐臭沖天。

而那些多石少樹、雜生灌木的山嶺之中,彷彿到處都有隱藏的眼睛,一路在跟蹤窺視著他們這一行人。

若不是周遇吉帶來的兩千京營騎兵,袁崇煥這一行人,走這條路往固原赴任,絕對會是凶多吉少。

正因為如此,儘管心情極端沉重,對所經之地官府極端不滿,但是袁崇煥及其隨行人員,也沒敢離開官道,前往附近村莊探問。

一路上曉行夜宿,總算是平安地走出了陝西延安府的地界,進入了三邊總督治所固原鎮的管轄地。

進入固原轄內地界的第二天,固原鎮總兵楊麒和監軍御史馬懋才帶著麾下人馬,風塵僕僕地趕來迎接。

固原鎮總兵楊麒,也曾到遼東與建虜打過仗,早些年就與袁崇煥見過面、共過事,所以相互之間也算是頗為熟悉,接到了三邊總督、自己的頂頭上司袁崇煥以後,一行人日暮紮營,日出起營,浩浩蕩蕩地經過慶陽和平涼,三天之後,終於到達了固原城。

一路上,楊麒向袁崇煥介紹了固原鎮的情況,雖然比陝北州府略好一點,但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連年乾旱少雨,田地荒蕪,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荒去了外地。

這裡所說的固原,就是後世著名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即便在物質已經極大豐富的後世二十一世紀,這裡仍是西部罕見的極端貧困地區,更別說在十七世紀大旱連年的明末了。

這個時期的寧夏地區,設有寧夏鎮、固原鎮兩個邊鎮,行政上都歸甘肅巡撫管理,而如今甘肅巡撫梅之煥的駐地在蘭州,更是遠離寧夏鎮和固原鎮,陝甘寧交界之地的這麼一大片地區,除了軍隊駐紮的軍鎮,其他的地方在行政上已經幾乎處於失控的狀態了。這也是明朝的歷史上一再設立三邊總督的原因。

從地理上來看,固原處在陝甘寧三邊的中心地帶,但是從經濟上看,這個地方實在是不宜作為三邊總督的治所,因為人口實在是太少,而土地又實在是貧瘠。

固原鎮的鎮城就在一個丫字形的山間谷底裡,四周全是荒山,而沿著流經鎮城的一條小河,分佈著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一二零章 三邊之地(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