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先利其器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命令李邦華、畢懋康和孫元化帶領武備院上下,全力督造燧發槍和仿造紅夷大炮之後,崇禎皇帝的心裡總算是又放下了一件大事。
這可真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如今的大明軍隊在野戰之中不是後金軍隊的對手,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八旗兵驍勇善戰,總體平均來看的話,單兵素質要比大明九邊的軍隊強上一倍不止,相比內地的衛所軍,更是要強上數倍。
這點毋庸諱言。當年努爾哈赤起兵之後,八旗軍隊四處征戰,先後打垮了哈達、輝發、葉赫、烏拉、完顏等東北女真各部。
等到黃臺吉繼承後金汗位的時候,後金已經憑藉著武力,統一了後世遼吉黑一帶幾乎所有的女真或者非女真的少數民族部落。而後金也透過持續不斷的征戰,鍛煉出了一大批驍勇善戰的將領和士卒。
這也正是承平日久、疏於戰陣的大明邊軍,遇上後金軍隊之後一敗再敗的原因。
當然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大明軍事武備的廢弛,不僅沒有合格計程車卒,而且沒有合格的兵器,火繩槍缺乏保養而生鏽,多數中看不中用,操作複雜而射程又短,面對敵軍的騎兵,只有一次擊發的機會。
不僅火器如此,即便是刀劍甲冑這些冷兵器的鑄造,也逐漸落在了後金的後面,質量低劣,不堪使用,拿著這樣的兵器上戰場,士卒首先心裡就怯了,怎麼奮勇作戰。
好在如今大明重開遵化鐵冶,白冶城如今已經再次成為大明北方的冷兵器鍛造中心,而且還正在想熱兵器鑄造中心邁進。
如今遼東、山海、東江、薊鎮、宣府,都已經逐漸用上了李邦華和畢懋康等人在白冶城軍器局督造的戚刀、鐵槍和箭鏃了。
而前不久,袁崇煥帶往陝西三邊赴任的軍備物資,甚至還包括了軍器局最新鍛造的鐵製板甲。
這種板甲的製造方法,當然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傳旨告訴李邦華,而李邦華親自帶人試製成功的。
與傳統的明光鎧、魚鱗甲、鎖子甲相比,板甲的鍛造就要簡單的多了,嚴格說起來,不過就是胸前背後兩片薄鐵板而已,肩膀處稍微有點弧度,不妨礙揮舞手臂,然後在鐵板的上方和左右,預留出一排孔洞,繫上皮索,套在上身,就成了簡易但是耐用的盔甲。
穿上這樣的鐵質板甲,一百步內火繩槍都打不穿,更別說韃子或者流賊的弓箭了。
如今遵化白冶城二十多座豎立的鍊鐵爐,日夜不熄火,每月出產精鐵超過五萬斤,鋼八千斤。
拿到後世來看,這樣的產能根本算不了什麼,聽起來很多的五萬斤,也不過才二十五噸,而八千斤也才不過四噸而已。
而後世鋼鐵年產量,都是按噸計,而且動輒就是十幾億噸,一個地方鋼鐵廠,隨隨便便就是年產量都是千萬噸級的。
比如,連續開採三百多年後,位於同一地區的唐山鋼鐵廠,一年的鋼鐵產量,仍然能夠超過一千六百萬噸,而其所用的鐵礦資源、煤炭資源等,也都是由這同一片地區提供。
因此,遵化白冶城的鋼鐵業,潛力絕對是無窮的。
當然了,這樣的鋼鐵產量與後世相比自然不夠看,但在同一個時代的歷史上,卻也是可以的了。
歷史記載,到明朝宣德年間的時候,遵化白冶城鐵冶廠的產量,就已經達到了常額三十萬斤的產量,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冶鐵廠。
而在十六世紀的歐洲,能夠達到這種產量的國家,都屈指可數。
當時的遵化鐵冶廠,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產能,是因為這個地區不但鐵礦石數量多、品質好,而且此地的礦石之中富含一種俗稱螢石或者蛇眼石的礦物。
這種後世學名叫作氟化鈣的礦物,是一種天然的助熔劑,對於煉化鐵礦石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在相同的爐溫下,通常能夠達到更好的冶煉效果。
與此同時,在皇帝的提示下,採用了焦炭與鐵礦石層層疊加的豎爐鍊鐵法,比單純採用木炭,爐溫更高,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而白冶城周邊,不僅鐵礦儲藏豐富,更有無盡的煤炭儲備。
大明早期鍊鐵主要採取木炭,而不使用煤,並不是因為煤燒不出鍊鐵需要的高溫,而是沒有經過焦化的煤塊之中,含有大量的硫,用這樣的煤塊,混合鐵礦石入爐煅燒,冶煉出來的鐵水含硫較多,性脆,不適合用來鍛制兵器盔甲,當然也就更不適合用來鑄造槍炮了。
當年工部向萬曆皇帝上書,請罷白冶城鐵冶,其中一條理由就是,用煤鍊鐵,質量不行,而採用木炭鍊鐵,成本又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一零九章 先利其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