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二四章 雲臺點兵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錦衣衛拱衛司和殿前司的人手效率已經不低了,但是王承胤派出去向薊鎮總兵劉策和襄城伯李國禎通報情況的信使,還是趕在關閉城門之前順利出城了。

劉振的回報讓王承胤心裡多少踏實了一點,再加上之後忙著為皇帝身邊的侍從人員以及神機營的兩千士卒準備飲食之物,安頓休息之所,王承胤一忙起來反倒有點安心了,想著或許皇上不會因為自己迎接不周而怪罪自己。

若僅僅是因為迎候不及時或者城防軍備廢弛,崇禎皇帝當然不可能為了這個就要收拾整治他,畢竟堂堂大明皇帝陛下,怎麼會與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小小參將為難呢。

但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藉機發作他,卻不光是因為居庸關的防守懈怠或者迎候不周,而完全是因為王承胤這個人。

因為皇帝知道這個王承胤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若是不知道的話,那也就罷了,如今既然知道,而且又無巧不成書地碰上了他,那就必須把他處理掉,絕不能留著這樣的人在將來坑害自己或者其他大明將領。

本來有點放下心來的王成胤聽說王國興要看居庸關的兵籍軍冊,當時心裡就是咯噔一下,突然意識到恐怕這個事情還沒完,但是看著臉色不善的王國興,以及王國興手下如狼似虎的錦衣衛,王成胤知道不給是肯定不行的,給了或許還有轉圜之地,不給恐怕當場就得被拿下啊!

在他看來,這個兵籍軍冊當然是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卻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多少年來都是這樣,他一個任職不滿一年的參將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他敢得罪前軍都督府的襄城伯李都督,還是敢得罪自己的恩主薊鎮總兵官劉策劉大帥,又或者去找以前的居庸關守將翻舊賬要人要軍餉?!

哪一個他也得罪不起,所以他反而認為自己不過是蕭規曹隨,過去就這樣,現在還這樣,自己又能有什麼錯?!

他的想法很正常,因為正常人都會這麼想,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皇帝要收拾他正是因為他是王成胤,其實並不需要其他的理由。

即使居庸關的城防比山海關還好,崇禎皇帝該收拾他還是要收拾他,只不過到時候可能就要找其他的理由罷了。

崇禎皇帝很快就看到了居庸關的兵籍軍冊,守禦居庸關的營兵及衛所兵定員共計三千二百人。

有了這個兵籍在手,崇禎皇帝的心中頓時安定下來,接著與兩位軍機大臣及御前侍從武官談論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將當年內遷京畿之地的塞外諸衛再遷回塞外等等。

明代中後期,特別是萬曆以來的北直隸等地,各種行政區劃和相互之間的隸屬關係十分複雜,有明初沿邊設立的衛所,比如延慶諸衛、密雲諸衛、涿州三衛、開平諸衛等等,甚至包括山海關設鎮之前,還有一個山海衛,這數十個衛所建制,是明初以來就設定在北平附近的。

後來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為了安置另設的京營士卒,又設定了一批皇家直屬的衛所,就是所謂上十二衛。

再後來,塞北諸衛內遷之後,大多數又都被安置到了京師周邊,比如營州前屯衛、左屯衛、右屯衛、後屯衛、中屯衛,以及興州五衛、東勝諸衛等。

這些從塞北內遷回關內的衛所,原則上也都歸給了皇帝直屬。但是明朝的皇帝,跟後世滿清的皇帝死守著八旗之中的上三旗不放不一樣,他不願意管這些雜務事兒,所以不久之後就全歸給了京營的編制序列。

這也是明朝中後期紙面上的京營人馬動輒就達數十萬的原因,實際上統計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原本歸給京營的衛所軍戶丁口,不過是該有的兵源人口罷了。

後來京師三大營時而改成十團營,時而又改回三大營,始終沒有一個定數,那些原本歸屬於皇帝、歸給京營管理的好幾十個衛所,最後不知道什麼時候,都分給了五軍都督府來管。

這些衛所都是軍事編制,行政上不歸順天府或者順天巡撫管理,到了最後一步步淪為了京師公侯伯府免費的家丁僕從,而他們原本耕種的衛所屯田也一步步淪為這些勳貴將門世家的私田。

到了最後,就是今日這般局面,衛所繫統的官兵簡直是官不像官,像個土財主,而兵更不像兵,倒像是地主家的佃農或者長工,也就比流民多少強上那麼一點吧。

兩個軍機大臣也不再避諱那些御前侍從武官的身份了,就這麼著,跟崇禎皇帝一個接一個地說著京畿周邊衛所軍政民政上的一些來龍去脈,說來說去都繞不過以英國公、成國公等人為首的京師勳貴將門。

那些原本侍衛在側的御前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二二四章 雲臺點兵(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