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二四二章 因何生亂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浙江本是富庶繁華之地,多少年來都是風調雨順、工商興旺、物富民康,但是到了明末的崇禎年間,卻連著發生了多次影響很大的天災,其中一個危害非常大的天災就是大規模的海嘯湧潮。

天啟七年七月到八月間,浙江沿海發生大規模海嘯,沿海幾個州府受災嚴重,時任巡撫潘汝楨,也就是在浙江首倡為魏忠賢立生祠的閹黨分子潘汝楨,對災情隱瞞不報,結果延誤了賑濟,致使沿海災情不斷惡化,災區疫病叢生,導致大量老弱災民死亡。

潘汝楨當時不敢上報的原因,也是黨爭惹下的禍端。天啟七年的七八月間,天啟皇帝朱由校先是病危,然後駕崩,處在關鍵時刻的魏忠賢,不想讓這樣的災情傳到朝廷,被東林黨人拿來作為把柄攻擊他,所以乾脆隱瞞不報。

如今,魏忠賢早已死掉,而潘汝楨也早就被抄家問斬了,但是潘汝楨留下的爛攤子,卻給崇禎元年之初匆忙接任的範景文,製造了不小的難題。

範景文到任之後,面對已經受災半年之久、即將失控的局面,立即搜檢浙江各地府庫存糧,並在巡撫衙門裡召集兩浙豪門世家、鉅商富賈籌款籌糧,也是多虧了浙江富裕,各地府庫多有積存,總算是籌集到了一大筆錢糧物資,把總數近百萬的浙東沿海幾個府縣的災民安撫住了,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民變。

再後來,隨著閩浙總督溫體仁的上任,他也帶來了朝廷撥付的五十萬兩賑災銀子,其中給範景文留下了二十萬兩用來賑濟浙東災民。

範景文利用著二十萬兩銀子,在浙西以及南直隸蘇松等府,購買了數十萬擔糧食,然後以工代賑,召集嘉興、杭州、寧波等地受災百姓,疏通河道,清理淤塞,修補海塘,修橋鋪路等等,總算是把這場迫在眉睫的變亂穩住了。

再接下來,熬到到了五月份,閩浙總督溫體仁和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撫了海上巨寇鄭芝龍,朝廷隨後下發旨意,令閩浙兩省將沿海受災百姓遷往朝廷新設的東番衛安置。

領受了閩浙總督府轉遞的這道旨意之後,範景文才算是真正鬆下了一口氣。

面對三四十萬之眾的沿海受災百姓,二十萬兩銀子的賑災款根本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而經過了海嘯侵襲的沿海諸州府,在兩三年之內都不可能恢復如初,不光是村鎮房屋短時間難以恢復重建,就是田地道路,一時半會兒也無法恢復耕種。

而浙江本來就山多地少,人口又多,即使想開墾荒地,也只有先往浙西安置,可惜的是浙西多山,宜耕土地很少,根本安置不了如此多的災民。

所以朝廷的旨意一下,倒是給了範景文這個新任的浙江巡撫一條出路,而且這條出路還是一條光明大道。

說起來,移民東番其實並不容易,一來國人安土重遷,信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但凡有一點活路,都不願離開祖先廬墓所在。

二來,東番島,也就是後世的臺灣島,此時福建沿海居民口中的大員,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雖然有大量宜耕土地,但畢竟從來未經開發,而且還有一些野人生番部落,移民過去並不太平。

但是人有旦夕禍福,事有機緣巧合。且說閩浙總督溫體仁,一上任就下定決心準備幹一番大事業,將來好再回到朝堂之上。但是天啟七年七八月間的那次東南海嘯,確確實實是給閩浙沿海十數個州府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無數人家園被毀,流離失所,死了的浮屍江海之上,活著的湧進州府縣城乞討。

而且自古以來,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更加上彼時的閩浙沿海既缺醫少藥又正值炎熱夏季。

因此,溫體仁到任福州之後,很快就發現,閩浙沿海的災情遠遠超乎了他的想象,不僅災民遍地,而且疾疫流行,死了的不算,單算需要救濟的閩浙兩省災民,怕不有上百萬人。

溫體仁知道自己和朝廷之上都低估了這次災情的嚴重,但在朝堂之上,大話已經說出,此時也只由拿著有限的銀子以工代賑,救濟災民了。

正當溫體仁焦頭爛額地督導閩浙兩省沿海府縣救災的時候,福建巡撫熊文燦跟他報告了一個訊息,此前一直接洽招撫閩東海寇鄭芝龍的事情有了眉目。

溫體仁一聽之下心中暗喜,這真是瞌睡的時候送枕頭,來的太是時候了。

接下來的事情,自然沒出意外,朝廷同意了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對鄭芝龍的招降,而且封賞的規格還高於鄭芝龍的預期,鄭芝龍不僅做了福建的海防參將,而且鄭家兄弟還當上了新設的東番衛指揮使等大小朝廷命官,可以名正言順地佔據東番島了。

五月受撫之後,溫

《日月當空猜字謎打一個字》 第二四二章 因何生亂(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