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修模組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迴圈。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型別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

《劍三黑特效叫什麼名》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