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湯劑選料嚴格,製作精良。
這些“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歷史傳統文化現象。“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使“全聚德”成為北京的象徵。而京城民間“歇後語”,如“東來順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嘗過”、“同仁堂的藥——貨真價實”、“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等,生動地表述了這些“老字號”的“品牌”特色。
正是這些不同行業、不同特色的“老字號”,匯聚成了京城“老字號”大商業文化的魅力。“老字號”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創出了獨特的經營之道,成為一種知名“品牌”。這種“老字號”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的含金量是難以估算的。
今日的老字號,雖然有些衰敗,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卻不曾動搖。提起那些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老百姓們仍滿懷興致,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與感受。老百姓的這份情緣,恐怕正是老字號們在這個變革社會中的出路所在吧!
老北京的會館
北京城位於華北大平原最西北部、太行山與燕山結合部的山前地帶。這裡是從華北去往東北、西北和蒙古的諸多山間通道的共同起點,又是沿太行山麓從中原到北方的通道的終點。由於華北大平原曾經湖沼密佈,只有透過這條通道才可以往來於北京與中原地區之間。在未有鐵路之時,從中原至北京必經永定河渡口,再經廣安門入城。清末修鐵路時,京漢鐵路北端也是經豐臺、馬家堡、永定門,最終至前門。這樣,元、明、清各朝來京的大批官員、舉子、商人都要經過宣武區舊城區進入京城,這一地區,因為明朝有“宣南坊”之名稱,也被稱為宣南地區。清代以後,“宣南”泛指宣武門以外之南城地區。
由於此處地近內城,且鄰近繁華的前門商業區,更是因為道路的四通八達,明清時期,這裡雲集了全國各地大部分的會館。每條衚衕裡,少則三四處,多則十幾處,它們往往緊緊相鄰,形成了宣南一帶濃厚而獨特的會館文化。所謂會館,在明清時期多是由各地在京城為官者出面,聯絡官員、富商出資修建,為本地來京參加科考的舉子提供食宿的館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駐京辦事處”。這些會館在明清、民國時期,網羅同鄉、聯誼鄉情,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解放以後,這些會館失去原有的作用,有的被各式機構佔用,有的改建為民居。
儲存至今的會館,或因歷史人物而知名,或因建築特色如戲臺、房廈而知名。每一個會館,都住過該省進京的舉子,都出過進士,都有許多故事。宣武區菜市口十字路口東南的大吉片地區是北京現存會館的核心區。隨著會館的不斷聚集,一些商人開始在會館附近開設為士子提供書籍、紙張、文具的店鋪。會館附近逐漸繁榮起來。
這些會館中,最有名氣的是南海會館和中山會館。南海會館舊址位於米市衚衕43號,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董文恪(董邦達)故第,由在京海南籍官員籌資買下,後又購入一幢相鄰的房舍組成了南海會館。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京參加會試,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都曾住在這裡。康在這裡寫過許多詩文,並與維新派多次策劃變法方案。1895年4月,當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康連夜起草了萬言書,並發動1200多人聯名到督察院投遞,即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他還在會館內創辦報刊《中外記聞》,成立粵學會、保國會,強烈宣傳變法維新。維新變法失敗後,康由此出走香港,其弟弟康廣仁被捕入獄,9月28日,與譚嗣同等在菜市口刑場就義。南海會館尚存重要石刻《南海會館碑記》等。
中山會館在宣武區珠朝街5號,相傳為明代權臣嚴嵩的花園別墅,分前、中、後三大院,這些大院又被許多小跨院環抱著,大門內是一座木影壁,繞過去便是大客廳,客廳的四周有迴廊環繞,另外有魁星樓、戲臺、假山、水池等。院內還種有各種樹木,是一所十分優美的會館。
中山會館的前身是廣東香山會館,由孫中山先生的同鄉唐紹儀創辦,後因香山縣改中山縣,香山會館也就更名為中山會館。這裡很早就是有志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廣東青年會在這裡活動過,後來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學會”。中山會館曾是我黨的一個地下聯絡站。現在原建築大部分還保留著,已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老北京的城門牌樓
老北京們都知道,北京有句關於城門的俗話兒,叫“內九外七皇
《3000年前的北京叫什麼》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