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44章 第一個戰略合作國,8國回應援助法案 (第1/2頁)

夜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曾經的關東軍精銳都被抽調到了大唐華北和東南亞,如今的關東軍雖然也有百萬大軍,但除了裝備依舊滿編外,兵員素質大大降低,戰鬥力遠不如以前。

日國無奈,華北的百萬精銳又不能調走。

最後只能暫停華中和華南的一切計劃,將派遣軍最後的10萬精銳、上千輛坦克、數百門火炮、以及上千架飛機調往關東軍。

如此,除了華北外,大唐其餘地方的鬼子兵力回到了曾經和大唐對峙時的時候,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不過有徐家軍在緬甸和華北牽制著日國大部分的主力,所以關東軍只是加強了防禦,並不敢主動和蘇聯開戰。

蘇聯遠東軍此時的兵力有150萬、上萬門火炮、3000餘輛坦克、400多架飛機,以及90多艘艦艇。

在和關東軍的裝備上相差無幾,同樣是加強了防禦,沒有任何進攻的跡象。

徐樂自然能理解,他只是要蘇聯表明一個態度罷了。

他就想看看,斯大林有沒有這個覺悟。

如果斯大林不同意對日宣戰,徐樂只會和其簽訂援助法案,不會有什麼戰略合作條約。

如果斯大林同意了,那他會加大對蘇聯的幫助,並且將部隊淘汰下來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賣過去。

蘇聯是火炮生產大國,但是在面對現在的德意志軍隊時,其現有的火炮中,小口徑的沒多大用,超大口徑的太重,極難運輸。

所以122和152口徑的就成了其最愛,但是他們現在擁有的122炮遠沒有60式122毫米加農炮射程遠,威力更是差了一大截。

根據衛理回來時所說,蘇聯紅軍利用第一批得到500門60式122毫米加農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紅軍使用穿甲彈,擊毀了幾十輛德意志新裝備的6號坦克。

那可是正面100毫米、炮塔加炮盾總共230毫米的重型坦克,在斯大林戰役開始之初,數百輛蘇聯紅軍坦克殞命在其手上,數個防禦點被其擊破。

可見蘇聯對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重視!

然後是152毫米的大炮,蘇聯自然也有很多種,但是要麼倍徑過小、射程太近,要麼是整體過重,運輸困難。

重量不足6噸,射程達到22公里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瞬間便得到米高揚的認可。

在他聯絡了蘇聯後,蘇聯當即再次下單,以每門價格4萬盧布加10噸鐵的價格下,將現有的220門全部買了。

當徐樂說後面還有200多門的時候,蘇聯眼睛都不眨的直接要了。

至於空軍上,雙方也已經確定下來了。

蘇聯直接購買500架殲5和100架強5,後續的強5只能以租借的方式,戰後需要歸還。

這也是從之前的徐樂給其特殊待遇,變成了現在的戰略合作國,相當於名正言順了。

當然了,有戰略合作條約在,徐家軍提供給蘇聯的所有非制導彈藥全部免費,所以伴隨大炮一起的還有匹配的50萬枚底排彈,剛好夠那220門炮打完的時候炮管作廢。

蘇聯反饋的一個好處就是貨幣繼續打八折,鐵礦原價!

大唐算是第二個戰略合作國,而且是一次性的裝備支援,這是徐樂在朱校平出發之後才臨時決定的。

理由就和開採鐵礦一樣,不想帶走大唐太多的東西。

同時也是不想偏離了最初的初衷,不想大唐過於依賴自己,從而影響了自身的工業研究。

所以,徐家軍將會一次性支援國衛軍兩個軍的裝備,外加100架殲5,象徵性的收取一成的費用。

子彈則一次性援助10億發,迫擊炮和榴彈炮的炮彈一次性援助200萬發,並且派遣武裝部的軍工科學家去教導國衛軍彈藥技術。

可別小瞧了武裝部,這可是一鍋大雜燴,有來自蘇聯和美利堅的科學家,但大部分是留學歸來的大唐人。

就比如66式152毫米加榴炮,該炮本就是前世仿造的蘇聯D20榴彈炮,和蘇聯現有的152毫米炮彈通用。

所以,武裝部的蘇聯軍工科學家本身就擁有製造該炮彈的技術。

如果在支援之後,國衛軍還是抵擋不住鬼子進攻的話,徐家軍依舊會根據戰略合作條約,調軍隊前去作戰。

......

時間來到43年的1月,部隊迎來了好訊息,也迎來不好的訊息。

“大帥,各部的裝備更替已經圓

《開局就當少帥》 第344章 第一個戰略合作國,8國回應援助法案(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