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看到報紙或電視、聽到廣播,以為是瞭解到了事件的真相,殊不知我們看到的只是新聞記者手中的筆及筆下的文字、話筒、攝影機的取景框,至於真實與現場,就不知道還能有幾分了。
托馬斯?傑斐遜在保障新聞自由的美國憲法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他當上總統,成為報紙攻擊物件的時候,他對報紙則抱了另外一種態度。他曾經宣稱報紙應由四部分組成,標題分別為“真話”、“可能”、“大概”和“謊言”。至於後兩部分,傑斐遜說:“它們顯然是為那些寧願花錢看謊言的讀者預備的。”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大眾傳媒高度發達,利用新聞,什麼樣的謊言都可以製造出來。可怕的是,即使沒有撒謊的意願,有時也可能匯出謊言。
但是,我們怎麼也無法不要新聞,即使新聞有時有一副謊言的面孔,我們依然還得親近它,關心它。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離不開新聞了。
五、謊言的道德身影�
謊言常常會戴上一副道德的面孔與我們對話。因為它有了這張道德的面孔,往往更能使人上當。
王莽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個篡政奪權的外戚。千百年來,史家同聲責罵他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最大叛逆,是亂臣賊子的典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西漢末年,王莽卻被人視為集忠、孝、節、義、慈、友、信、廉等各種美德於一身的聖賢君子。這自然是和王莽非同尋常的虛偽奸詐、嫻熟高超的兩面派手腕和他幾十年如一日克己偽飾、獵取令譽分不開的。這裡只須摘取他在“孝”與“忠”兩個方面的部分言行,就得以看出他道德方面的虛偽奸詐。
漢代統治者自稱“以孝治天下”,王莽偽飾邀名,首先在“孝”字上下功夫。他13歲時,伯父王鳳官至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家族開始壟斷朝政。但王莽最初因父親王曼的早死而頗受冷遇,年過20仍然無官無爵。王莽不甘寂寞,便卑身事上,對官高位重的伯父、叔父們刻意逢迎。
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時,王鳳生病,王莽親自守候在病榻前,煎藥嘗湯,殷勤備至,“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簡直比王鳳的親生兒女還要孝順。
由此,他不僅在社會上孝名鵲起,而且也深深感動了伯父。王鳳臨死之前,特地囑咐要給王莽以官職。果然,在王鳳死後不久,王莽便做了黃門郎,很快又升為射聲校尉。
其實,王莽“曲有禮意”去侍奉“諸父”,完全出於功利的目的,並無多少親情。他在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重掌大權後,因擔心叔父王立、王仁對他構成威脅,便捏造罪名,逼迫他們離開京師,回到各自的封地,絲毫不以他們的年邁體衰和苦苦哀求為念。
王莽在他母親身上,也撈了不少孝名。他恭謹事母,並經常藉此大肆宣揚自己的孝行,唯恐別人不知。其中自然不能說毫無真心,但更多的是虛情假意。一次,他在家中大宴群朋,觥籌交錯之間,不斷有侍者來告訴王莽,他的母親哪兒感到不舒服,需要服什麼藥。於是,身為主人的王莽就一次又一次地向賓客鄭重道歉,離席到後堂探視,服侍母親用藥,其刻意表演的痕跡一眼可見。
居攝三年(公元8年),王莽的母親病故,有大孝美名的王莽此時竟然“意不在哀”,因為他此時已經是大漢王朝的“攝皇帝”了,而他母親卻只有一個“功顯君”的封號。王莽唯恐自己一日無權,事有意外,便不肯按照傳統的葬俗為其母服喪三年。他指使手下人為自己設計了一套新的葬儀:王莽因為是“奉漢大宗”,所以不能再“顧其私親”,只能以“王為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的禮節為其母服喪。這在當時實際上等於要求王莽不認親孃,與生母斷絕母子關係,但王莽卻欣然接受,“凡一吊再會”,在母親的靈柩前露了一下臉,就算完事。他的孫子王宗成為正式的喪主,為其曾祖母服喪三年,代替王莽行孝。
這說明,在權力、地位、名譽與孝行的關係上,王莽是要權不要孝的。孝對他來說,只能是謀權得勢的工具,而不能反過來成為障礙。
封建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臣事君以忠”,王莽雖然早有篡漢的野心,但為了確保代漢的成功,更為了自己能以“受天明命”的聖人形象載入史冊,他採用滴水穿石的滲透方式,從長實施計劃,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撕下忠於漢室的偽裝。
元壽二年六月,漢哀帝病死,王莽為了獨攬朝權,舍長立少,讓年僅九歲的中山王為帝,是為漢平帝。
王莽此舉的本意在“危漢”,但他為了掩飾自己,暗示手下紛
《秘密和謊言第二季》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