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春喝了一口茶,繼續道:“不過我們的老祖宗有個缺點,就是語焉不詳。中醫有一整套理論,都和天道有關。大世界的生物平衡也是說得模模糊糊。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她搞清楚。身體的小世界也要搞清楚,和尚們說三千世界也是對的。不過那不是你們的事情,袁先生和秀姐姐他們正在做這些事情。你們這些小傢伙們長大了可以加入他們。哎呀,我總算可以說你們這些小傢伙們。張迪哥哥你們快走把,有你們在,我也是個小豆丁。”
張迪就是這批畢業的少年中的頭兒,現在笑得眼淚都快出來了。
“提到了防禦系統,顧先生袁先生和張天哥哥張秀姐姐他們就是我們的防禦系統,抵禦敵人,療傷治病,就像身體一樣,是衛氣。不過衛氣不能獨立存在,衛氣的獲得是在營氣的基礎之上。張迪哥哥以及張家堡,金雞嶺,四個村子就是營氣。就是經脈血肉和骨骼。沒有你們,本體都不存在了,衛氣還會存在嗎?放大一點說,這就是保家衛國思想的理論基礎。對了,道家和醫家還有精氣神之說,學校能夠教導學生,算是精吧。你們不要笑的那麼齷蹉,男女之事,天倫之道,聖人都是尊敬的。你們也是父母生養的。學校就是生養國家實力的地方。研究所就是在神。注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個秩序你們要搞清楚。因為研究所不是建立在所謂學問人的身上,而是建立在田間地頭,建立軍隊、醫館等等這些實際工作中,從實踐中取得的經驗才是這個世界的神。所以才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不是我嘲笑學問人,而是學問不透過實踐就不是學問,梁先生就是例子。”
張春笑著說:“說得再好,不如做得好。所以少年中國說,要靠我們這些莊稼漢來完成。而不是書生們來完成,好了,我誹謗人也誹謗完了。顧先生可千萬不要向梁先生告狀,我還是個孩子,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顧明指著耍無賴的張春大笑。
第二十三章 碼頭與雜貨鋪
讓張迪他們畢業進入農學堂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張迪比張娟、張揚多學了一年的知識,基礎就要比他們牢固多了,雖然比他們要小一歲。算起來都是後世小學生的水平,只是在農學上面見得多,基礎紮實一點。可是就算是他們九個人全部加入,農學堂也才只有十六個人。
這十六個人將對水稻和小麥的生長環境以及育種進行觀察和實驗,指導其他學生和村民改進農業技術,恐怕也只是打一個基礎。新來的孩子中雖然也有年滿十五歲的,但是他們只是只認識幾個字的文盲,張春讓他們至少學三年後才能畢業轉入農學堂。也就是說,按照這樣的速度,一直要等到七年後,當初從四歲還是學習,現在八歲的孩子畢業時,張春才有可能得到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
在這之前的學生基本上算是拔苗助長了。
張迪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觀察和記錄,是為了後來的人們做準備。
張春準備在幾年後,在農學堂的基礎上,成立農研所。所以對農學堂進一步進行了改建,兩座三層磚混木樓。一棟是宿舍樓,一棟是教學樓,裡面有教室和標本室,因為還需要學習其他的知識,所以也有一間“學術廳”。另外專門建了一個圖書室,將所有關於農學的書籍全部搬到了圖書室,讓張娟他們自行查閱和學習,同時要求張娟他們把自己觀察進行完整的記錄,然後交給張春進行審閱和修改後作為基礎資料,用來以後編寫教材。
在衛生院基礎上擴建的醫學堂,實際上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醫學堂前面是衛生院,有治療室、手術室、藥房,後院也是兩棟小樓,格局與農研所差不多,主要用來學習和研究。不過衛生院人少得多。
張秀她們做不了辯證施治,但是也在做中草藥的採集,繪圖,藥性記錄,生長環境觀察,以及蒐集整理寧伯每一次的處方和醫案。寧伯每一次都進行詳細的講解,並把自己的醫書全部搬到了衛生院。只是寧伯是潛江人,年紀也大了,他明年就要會老家去了。
衛生院的張秀帶了兩個姐妹直接搬到了農學堂,她原本就在調查中草藥,加上她學習了輿圖,地圖的繪製工作就是她完成的,她想完成農作物和植物分佈圖。所以跑到了農學堂。測繪用的自制小平板,這位大姐用得很溜,繪畫基本功也非常好,配合農學堂的進行植物調查,意義重大。
算起來醫學堂的書籍要多很多。農學堂除了基本的進化論、生物讀本、一些分類學基礎書籍以外,書籍很少。但是醫學院的本草綱目等醫藥書對於農業的借鑑作用非常明顯。農學堂和醫學堂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
而農
《農業中級職稱需要答辯嗎》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