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0部分 (第1/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按譙縣及長社縣當時均屬豫州,故知至遲至獻帝都許後豫州已有按戶徵收綿絹之制。但以上兩條引文,既未說明此制系操自創;也未言明創始的確切年月,如據此即斷言系操遷帝都許後所創,證據尚欠充分。據《三國志》卷11《王修傳》載初平中(190至193年),北海相孔融令王修守膠東令,“膠東人公沙盧宗強,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所謂“發調”,自然也應同以上兩條引文一樣,均指按戶徵收綿絹之事。從這條資料,可知在獻帝都許之三年前,青州北海國已存在按戶收調之事。《三國志》卷6《董卓傳》言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徙天子都長安後,“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在這種“錢貨不行”的情況下,中原各州郡自必改變向農民徵收賦稅制度。所以我認為戶調製的出現乃獻帝初平年間事,並非操獨家新創。正因如是,所以到建安十一年(206年)操“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稅綿絹”。因為這種下發到州郡的新科有關於徵收田租戶調的各項法律條文,故何夔根據所領六縣的具體情況,請操許其“臨時隨宜”,暫緩“齊以科禁”。這樣解釋,我想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農民除了被封建統治者榨取田租和戶調外,還有更繁重的徭役負擔。徭役給被剝削階級帶來的困擾和災難自古即很嚴重。三國時期,干戈不息,人民徭役負擔尤為酷烈。例如當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進攻袁譚時,因川渠水凍,曹操為了通船,竟令農民鑿冰,致使“民憚役而亡”,亡者被捉獲之後,即處以死刑。又如建安十二年(207年),操北征三郡烏丸,令民“塹山堙谷五百餘里”。因為勞役繁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南陽間苦徭役”,於是侯音執太守東里兗與吏民共反。次年春正月,操病死於洛陽,因“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病,於是軍中騷動,群僚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所有這類情況,都反映勞役之重已使人民難以忍受。曹丕繼承王位後,言:“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裋褐不完”。說明當時百姓生活艱苦。曹丕口頭上雖有恤民之語,還聲稱他嘉尚漢文帝的“寬仁玄默,務欲以德化民”。實際上,曹丕少時嘗因向曹洪假求不稱而懷恨。他為太子時,曾使曹植因人向鍾繇勒索玉玦,父死不及兩載,他即向孫權求取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玳瑁等多種南海珍品。凡此都說明他始終不脫驕貴公子之習。曹叡在位十三年(227年5月至239年正月),他自從勁敵諸葛亮死後,即大修宮殿,勞民傷財,群臣多諫,他雖不殺諫者,亦不改奢淫惡行。曹叡死後,曹爽與司馬氏相繼掌握政權,上層鬥爭至為激烈,唯於窮奢極欲、過度虐民方面,尚無重大劣跡,然內有所謂“淮南三叛”,外有對蜀、吳之役,勞師動眾,運糧修路,無不出之於民,是知農民的痛苦與貧瘠,在近百年之三國史中固無時或已也。

一、農田水利與漕運

由於恢復生產與軍事運輸的需要,曹魏對農田水利與漕運相當注意,其中為農田灌溉而興修的水利,有以下諸陂塘:

(1)太壽陂興修於建安七八年左右,時夏侯惇領陳留太守,“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盧弼《三國志集解》卷9《夏侯惇傳》引趙一清曰:“太壽大約在寧陵襄邑之間”。

(2)芍陂、茹陂及七門、吳塘諸堨曹操準備與袁紹交戰前,任命劉馥為楊州刺史。馥在合肥建立州治,安集百姓,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於是“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芍陂在今安徽壽縣南八十里,陂周百二十餘里,相傳系楚相孫叔敖所造,劉馥予以重修。茹陂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四十八里。吳塘在今安徽潛山縣西北二十里。七門堰在今安徽舒城縣西南百一十里。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劉敞寫《七門廟記》,謂“七門三堰,灌田凡二萬頃,實劉馥所造”。按劉馥死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嘉祐已有八百餘年之久,劉敞尚見百姓廟祀劉馥,說明人民對修渠興利者深厚懷念。趙一清謂:“七門三堰者,堰在縣七門山下,所謂鳥羊堰、千功堰、槽牘堰也”。

(3)魏文帝時,沛郡太守鄭渾於肖(今安徽肖縣西北)、相(今安徽宿縣西北)二縣界,興陂堨,開稻田……比年大收,頃畝歲增,租入倍常。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

(4)鄢汝新陂及小弋陽陂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豫州刺史賈逵外修軍旅,內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又斷山溜長谿水,造小弋陽

《三國史漫畫》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