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功用,卻也不再那麼強調。對此他在先於專欄寫的一篇《文藝的討論》380中講得最清楚:“我以為文藝是以表現個人情思為主,因其情思之純真與表現之精工,引起他人之感激與欣賞,乃是當然的結果而非第一的目的。”至於他說:“我想現在講文藝,第一重要的是‘個人的解放’,其餘的主義可以隨便;人家分類的說來,可以說這是個人主義的文藝,然而我相信文藝的本質是如此的,而且這個人的文藝也即真正的人類的——所謂的人道主義的文藝。”與《新文學的要求》所云“這文學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也是一致的。“自己的園地”一輯是周作人自一九二一年初開始的思想轉變過程中的產物,這一轉變此時尚未徹底完成。有一點訂正值得注意,即針對“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重加界定說:“即使如我先前在《平民的文學》一篇文裡,用普遍與真摯兩個條件,去做區分平民的與貴族的文學的標準,也覺得不很妥當。我覺得古代的貴族文學裡並不缺乏真摯的作品,而真摯的作品便自有普遍的可能性,不論思想與形式的如何。……平民的精神可以說是淑本好耳所說的求生意志,貴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說的求勝意志了。……我想文藝當以平民的精神為基調,再加以貴族的洗禮,這才能夠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學。”381不僅對相關問題重新有所釐清,更意味著他從此不再站在社會立場去理解文學。當進而說:“倘若把社會上一時的階級爭鬥硬移到藝術上來,要實行勞農專政,他的結果一定與經濟政治上的相反,是一種退化的現象,舊劇就是他的一個影子。”已經為他日後不能認同“無產階級文學”打下底子了。

“自己的園地”最有意義之處,與其說是申明瞭作者的文學觀,不如說是樹立了他的批評觀。“各人的個性既然是各各不同,(雖然在終極仍有相同之一點,即是人性,)那麼表現出來的文藝,當然是不相同。現在倘若拿了批評上的大道理要去強迫統一,即使這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實現了,這樣文藝作品已經失了他唯一的條件,其實不能成為文藝了。”382這一觀念貫穿整組文章始終,尤其體現在關於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和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評論中,當時二書頗受攻擊,周氏特為辯解,並分別釐清了“不道德的文學”與“情詩”的問題。——以後阿英說:“《沉淪》、《情詩》二評,在中國新文###動史上,可說是很重要的文獻。”383周作人把人道主義作為文明社會的道德底線加以堅持;這條線上的一切,皆應在寬容之列。他拿這個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傳統文化,態度也與當初寫《人的文學》時有所變化。周氏說:“研究本國的古文學,不是國民的義務,乃是國民的權利。”384因為不是義務,“所以沒有服從傳統的必要”;因為有此權利,所以不應盲目拒絕傳統,何況其中多有值得新文學借鑑之處。這就為他以後對於包括“本國的古文學”在內的傳統文化的重新甄別評估奠定了基礎。 。。

周作人傳 第四章 一九一七(20)

周作人對於寬容的強調始自新村運動,現在已成為其人道主義思想的核心,並不限於文學批評一隅:“不濫用權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發展是寬容,任憑權威來阻遏自己的自由發展而不反抗是忍受。正當的規則是,當自己求自由發展時對於迫壓的勢力,不應取忍受的態度;當自己成了已成勢力之後,對於他人的自由發展,不可不取寬容的態度。”385在周作人看來,“權威的迫壓”不僅來自於守舊的或少數的一方——這是他和他的同志們在過去的幾年間所著力反抗的——還可能來自與之對立的一方,所以說:“君師的統一思想,定於一尊,固然應該反對;民眾的統一思想,定於一尊,也是應該反對的。”386

周作人如此說法,似乎不無隱憂; 沒過多久,所擔憂者就成了事實。這年三月,上海、北京先後有《非基督教學生同盟會宣言》和《非宗教大同盟公電及宣言》面世,一時響應者甚眾,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皆在其列。三月二十四日,錢玄同給周作人寫信說:“觀其通電(今日《晨報》),未免令人不寒而慄,我要聯想及一千九百年的故事了。中間措詞,大有‘滅此朝食’‘食肉寢皮’‘罄南山之竹……絕東海之波……’‘殲彼小丑,鞏我皇圖’之氣概。”——錢氏以其特別的敏感,再一次起到催化作用:二十九日周作人在《晨報副刊》發表《報應》一文,首次對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做出反應,稱從中“感到一種迫壓與恐怖”;三十一日,《晨報》又刊出他與錢玄同、沈兼士、沈士遠、馬裕藻聯署的《主張信教自由者的宣言》:“我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我

《周作人和周樹人的關係》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