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兩排燈俑的上方,有貼著巖壁鑿出來的一個一個小洞,這是用來放燈的,可能是給當初開挖山洞的工匠們照明用。如果仔細的看看,就會發現每一個小洞的上沿處,幾乎被曾經燃燒的燈火燒出了深深的印記。
也就是說,有不少人在這裡進行了長時間的勞作。他們把原本並不寬闊的通道硬生生的拓寬了,假如認真的想一下的話,這些並非無用功,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要把其它東西從這裡運進去,所以才需要一條比較寬的通道。
這種工程量放在現在可能不算太難,但在那個時代就很了不得。通道的長度並不長,站在這邊,手電都能照到另一端的出口。除了通道兩旁的燈俑,我們又在燈俑後面一些難以觸及的死角內發現了些小東西,有乾硬的木屑,還有幾顆變了形的釘子。
這些燈俑是就地取材用石頭鑿刻出來的,呈半跪狀,背上駝著用來放置燈油的大缸。燈俑從造型上來說就沒有任何漢文化的氣息,燈俑的表情非常怪異,面孔象是在哭,又象是在笑,總之看上去就讓人心裡不舒服。
燈俑可能根本就沒有用過,大缸裡面還有大半凝固的燈油,黃黃的一大塊,很象乳酪。麻爹看了一會兒就忍不住了,拉住和尚問道:“和尚,這種石雕如果我們拉回去一個兩個,你說會不會出什麼麻煩?”
“麻爹,你想幹嘛?”
“老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可能就跑不動了,好歹從這裡弄點紀念品回去,沒事的時候看一看,追憶一下往事,咱們有馬,這燈俑其實並不重,把裡面燈油倒出來,很輕的。。。。。。”
“你就留在這裡做夢吧。”
這裡不象是墓,但是走在這條通道上,就有種陰森森的氣氛,心裡感覺很怪,而且有些奇妙,山體內部有一條綿長曲折而且盤旋而上的縫隙就已經夠神奇的了,何況還出現一條被人改造過的通道,那些古人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鑽到山的內部來搞工程。不過這樣一來,更加印證了我最初的預感,這座山,很不平常。
氣氛陰森,但是我們走的還比較安心,這種渾然一體的山體洞構造,和真正古墓的磚石結構差很多,幾乎沒辦法佈下機關的總樞。
走完這條不長的通道,出口那邊的洞體又恢復了天然的狀態,不過比前面走過的路要寬一些,如果仔細看,還能從上面發現一點人為的痕跡,可能是把洞壁上那些凹凸不平的岩石給鑿掉了,方便人通行。
手電往前照過去,黑乎乎一片,光線也擴散淡化,明顯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一路走一路測試,空氣質量始終不錯,沒有普通山洞那種積塵的味道,我就猜想,這肯定是個活洞,最少有一個或者兩個出口保持空氣流通。
這條山體縫隙通往一個很不規則的小空間,雖然也不大,不過比前面那些地方寬敞的多,人一進去,胸口間那種很堵並且很壓抑的感覺就消失不少。小空間最多八九十平方,很明顯也被人整修過,我們一路走過來,山體的縫隙始終只有一條,按照山體外部的結構來看,可能還會有其它的路,但是暫時沒有找到。
到了這裡,這個小空間四面的石壁上就開始分岔,有大也有小,幾乎已經認不出那一個才是主道的入口。這些入口都是順著那種天然的裂縫修出來的,把原本不規則的裂縫修成了圓形。
小鬍子跟和尚隨即止步了,這個地方和前面那條被改造的通道略微有點不同,除了面積大小不一樣,石室的牆壁上多了很多壁畫,正是這些壁畫吸引了他們。
一般來說,巖畫也好,壁畫也好,其中承載的資訊量有時候會很大,特別是在一些文字資料極度匱乏的環境下,這些遺留下來的畫就成為考古和研究的重要依據。很多懂行的人都喜歡研究這些,能從裡面發掘出不少有用的東西,尤其是那種連續性的敘事壁畫,可能不少史料裡都失傳的事件全隱含在裡面。
壁畫儲存的相當好,也沒有很嚴重的褪色現象,明顯是工匠把畫做完以後又在表面塗了一層保護性的油料,隔絕空氣以及水分和壁畫間的接觸,這種技術是北宋人發明的,正所謂科技無國界,雖然西夏一直跟宋打仗,但科技和文化間的交流還是無法阻斷。
我對壁畫不是太感興趣,主要因為自身文化沉積淺薄,看不懂這東西。但是眼前的壁畫卻讓我不由自主的隨著小鬍子一起關注起來,因為壁畫的內容很怪。
被略微鑿平的巖壁上,幾乎全部畫滿了太上道君的坐像,這些並不希奇,在道觀裡時常都能看到。至於太上道君的容貌,從來都沒有確鑿的定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一個地區又有
《將盜墓進行到底小鬍子到底是誰》 第5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