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然後分析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四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
拜佔廷的1000年產生了滅絕;中世紀1000年的努力'在西方'產生了文藝復興、現代社會,最終產生了自由世界。
——威廉·卡羅爾·巴克
第十五章
傳統的拜佔廷文明
愛德華·吉本認為,拜佔廷生存1000年的歷史,“始終是一個衰弱、悲慘的故事”。但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和正確評價了它對人類文明的多方面的貢獻,從而忽視了吉本的這一論斷。不過,介紹拜佔廷歷史的準確方法和背景多少仍是個謎。這1000年應描寫成羅馬帝國曆史的尾聲,還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或奧斯曼帝國的序幕呢?
如果從某一地區的角度觀察拜佔廷歷史,上述任何一種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假如與本書所持的觀點一樣,從全球的角度予以觀察,那麼顯而易見,東正教拜佔廷是歐亞大陸的歷經蠻族侵略而倖存、從古典時代一直不間斷地持續到近代的幾個傳統文明之一(見第十一章第六節)。
然而,這種持續不斷的歷史,最終意味著被廢棄和滅絕,尤其是從政治上說。因為拜佔廷最易遭受攻擊,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這種命運。例如,中國僅西北部面臨蠻族的侵略,它地處遙遠的歐亞大陸東端,19世紀中葉之前,連好戰的西方都一直無法侵入。拜佔廷則相反,它不僅遭到來自多瑙河北岸的蠻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好擴張的西方的進攻,以及復興的東方的襲擊;蠻族的侵略同威脅中國的侵略相類似,西方的進攻是以威尼斯商人和諾曼底騎士為形式的進攻,而東方的襲擊首先指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然後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因此,傳統的中國文明持續到
1912年,而拜佔廷先於 1204年崩潰,後又於1261年部分地得以恢復,苟延殘喘地生存下來,直到1453年最終滅亡(見圖18“拜佔廷帝國的衰落”)。
一、拜佔廷的出現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性和範圍方面,能與拜佔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裡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佔蒂翁;拜佔廷是它的拉丁名字。儘管拜佔廷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但在以後的1000年中,它只是一座第二流的商業城市。只要蠻族色雷斯人的威脅還存在,並切斷了它同內地的聯絡,它就不可能上升到與其地理位置相稱的地位。圖拉真皇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征服,使內地處於羅馬帝國的控制之下,從而結束了這種不利狀況。因此,當拜佔廷變為君主坦丁堡,即君主坦丁城時,它的陸疆及水域已非常穩固,在隨後幾個世紀裡,在導致第一羅馬帝國滅亡的蠻族進攻的面前,它巋然不動。
君主坦丁堡扮演拜佔廷帝國首都這一新角色歷時1000年,直到1453年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此後,君士坦丁堡又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首都,其疆域隨著奧斯曼軍隊的征服而擴充套件,即從摩洛哥到波斯,從威尼斯到印度洋。君主坦丁堡統轄著這一廣大地區直到近代;而在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之後,基馬爾·阿塔圖爾克使將首都從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遷移到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安全地帶。
君主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這座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彷彿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主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
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徵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著,可以禁止無論從愛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拜佔廷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禦,又在陸上修築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里;第二堵牆長40英里,寬20英尺,位於第一堵牆西面約30英里處。這兩堵防禦城牆,同巴爾幹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因此,在拜佔廷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內,這座城市儘管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儲存下來。
關於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提
《1500年之後世界及中國史》 第3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