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那些行政審批手續越長、行政掌握的“質量”關越多的國家裡,產品和服務“質量”越差,假冒偽劣產品越多,市場上的誠信越缺乏,
銀行呆賬越多。既然行政管制後也還是如此,那麼何必要這些壁壘呢?多國的經歷表明,這些壁壘不僅沒有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反而創
造了更多“尋租”機會,妨礙了人們創業。
在中國,民營創業的行政壁壘與政策歧視眾多,這是一個歷史事實。我們可能認為今天之所以要保留它們,是因為在中國“誠信
缺乏”,等等,所以不能隨便讓“不合格”的人進入這樣那樣的行業,行政部門必須透過行政審批把好“質量”關。雖然這種看法和做法
是出於良好的願望,但實際效果可能是反而助長了誠信的進一步缺乏,因為當這種行政“質量”關變成了更多的“尋租”場時,誰還能把
其他人和機構的承諾當真呢?
制度與財富
印度比中國強在哪裡?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3,現在中國的人均GDP比印度高70%~80%。正因為這一點,國內很多學者
和政府官員都說,印度儘管有新聞自由、民主制度、私有產權,等等,但是它並沒有創造出中國這樣的經濟奇蹟。
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
可是,比較兩國的發展勢頭,不能簡單著眼於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舉例來說,美國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經濟大蕭條,西方
社會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出現經濟危機,而蘇聯的經濟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GDP增速比中國現在
的增長速度還要高。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狀況,比信奉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好
得多,於是從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國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亞洲、東歐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普遍都採用社會主義計劃經
濟發展模式。
這段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對當前的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將兩國過去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情
況進行比較後就輕易得出結論,說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財產權等好像反而不能讓印度快速發展,而中國在不是代議制政府、法治
不健全、新聞媒體資訊流通不自由等情況下,經濟卻增長得很快。
最近幾年的跡象進一步表明,某些關於中印比較的結論下得太早了,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尤其是從金融發展對社會和經濟影響
的角度來看,印度內在的經濟增長潛力比中國大得多。
中國前些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眾多廉價勞動力,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製造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服務,生產鞋、服裝、玩具、家
用電器等。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的製造業生產,技術含量並不高,即使是電腦生產,表面看來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這些技術實際上已經
非常標準化,成為簡單的加工生產,利潤率也不高。
當然,這些年透過改革開放,的確使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也上升
到新的高度。這些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走出以簡單的製造業來創造工作機會、增加收入的模式,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和基礎。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國不在契約執行架構、資訊提供架構、權力制衡架構等方面做更進一步調整,如果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沒有
實質性進展,如果不作一些制度性變革,如果仍然不能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構和資訊架構,那麼中國要在經濟增加值、利潤率
更高的服務業、第三產業上超過印度,將非常難。
我曾多次撰文講述這樣一個觀點,服務業跟製造業不一樣,服務業交易的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製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是看得
見摸得著的。若市場上交易的內容是看得見的商品,比如衣服、鞋類,這種市場的發展對於法治架構和資訊架構的要求相對來說可以很低
;但是若要去發展更高階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證券業,沒有相應的法治架構和資訊架構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
握的資訊很少,即使資訊足夠多也非常不可靠,那麼人們從事這種高階服務業交易的風險太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論文》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