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商貿區風雲 (第1/3頁)
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商貿區的一系列基礎建設之前,備受矚目的公用機構建設不是道路,實際上乃是巡警處的辦公用樓以及運轉經費。
由於飽受治安困擾,不管是商貿區衙門還是各國領事,實際上都非常支援巡警處的籌建以及運作。
為了讓巡警處不受經費緊缺的困擾,在各國領事的協助下,商貿區衙門向數大洋人銀行借款三萬兩銀子用於修建巡警處辦公大樓,監獄等建築以及招募巡警人員、購置警用裝備的費用。
首批借款用於公用事業的案例成功後,隨後的大量基礎建設也是沿用這一案例,比如說洋涇浜橋這座橋樑的建設同樣是借款。
洋涇浜以前雖然有幾座橋,都都是小橋,遠遠不足以溝通兩岸所需,為了滿足兩岸的交通需求,讓洋涇浜南北岸真正成為一體,讓洋涇浜南岸發展的更加迅速,商貿區衙門採納了大量洋商、華商的建議,準備在臨近黃浦江的沿江地帶的洋涇浜上修築一座石橋,預計耗銀兩兩千兩。
諸多橋樑和道路的建設,大多是商貿區衙門以財政收入為擔保進行的短期借貸,林林總總加起來共借了大約十萬兩。
借了錢修橋鋪路,那麼路怎麼修呢,自然是按照林哲制定的整體規劃來。
初步規劃是沿江地帶以原來的英租界為核心,作為金融商貿地區,因為這裡之前就彙集了大量的洋商、華商的商行、銀行,本來就是一個現成的金融商貿區,現在只是把地方繼續擴大而已。
此外遠離江邊的內陸地區則是規劃出了一片工業區,以及普通住宅區,高檔住宅區等。
目前的各大規劃中,工業區的發展算是最落後的,這是因為目前的上海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貿易城市,以轉口貿易為主要支撐,各大洋商。華人商行並不在上海本地生產東西,其交易模式為華商從中國各地收購物品,然後賣給給各地洋行,再由洋行運到外國銷售。
其外國產品也多是如此,由洋行運到上海,再由上海的各大華商購入並轉銷到國內各地。
本地生產的多是一些小規模的手工作坊,規模稍大一些的也就只有林氏商行的林德機器廠,以及還處於籌辦試生產階段的林氏機器繅絲廠了。只是林德機器廠滿打滿算也只能說是一個手工作坊,而林氏機器繅絲廠目前連工人都沒招募完畢,尚未大規模生產。
其他零星的手工作坊規模也不算大,要想在商貿區內發展工業,任重而道遠。
其實目前商貿區內發展最為迅速的還是普通的住宅區,這些住宅區目前多以建築簡陋的房屋為主,主要出售、出租給剛來商貿區的逃難華人居住,短短數月內,就已經建造了上千棟簡易房屋。
而高檔住宅區的發展同樣迅速,為什麼?
因為來上海商貿區的有錢人多啊,很多蘇南、皖南地區的地主老財都是帶著全部家當來上海逃難的,這些人手裡不缺錢,購入房子別說幾百兩銀子了,幾千兩都是不帶眨眼的。
那些剛修建起來的小洋樓大多被這些錢多的發慌的地主老財搶購一空,讓幾個專門購入地皮蓋房的房地產商人們笑的合不攏嘴,讓賣地皮獲利數十萬兩的餘勝軍更是樂呵呵。
而商貿區衙門也是從中抽稅抽的非常滿意。
目前商貿區衙門的各種徵稅數額還比較小,目前最大頭的收入暫時是地產交易稅。
根據規定,商貿區內的地皮買賣,嗯,也就是‘永租權’的轉讓,不管價格多少,一律按照轉讓價的百分之五徵稅,租房也抽中抽稅。
雖然目前的地產稅收是大頭,但是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中商貿區的其他稅收也不容小窺。
根據上海商貿區章程,商貿區衙門是有權力向洋人、華人徵收各種稅收!
而商貿區裡華洋混居,對華人徵稅簡單,怎麼樣都可以,但是對洋人怎麼徵稅呢?這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是個很尷尬的問題,按照傳統方式來徵肯定是不行的,而且也不能洋人、華人徵稅分開來搞,因為這樣容易引起糾紛。
最後林哲一咬牙,直接仿效了西方等國,建立純西式的徵稅制度,一方面自己不吃虧,另外一方面也讓洋人無話可說。
按照西式制度徵稅,那各種稅收可是非常多的,如果商貿區發展的好,稅收破百萬指日可待。
林哲對商貿區的期待相當大,不然他也不會把整天都把精力放進商貿區事務裡頭了。
當林哲處理商貿區事務的時候,率領西剿混成團出征松江的石琅翼也是傳回了捷報。
稱他率軍抵達松江後,賊軍已經快要
《清末梟雄最新全部章節線上閱讀》 第七十七章 商貿區風雲(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