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弗洛伊德需要一種“語誤”來自圓其說,事實上,是他自己無法去除自身的猶太成分。那樣做的痛苦是他無法面對並接受的。他只好在最後的鉅著《摩西與一神教》(MosesandMonotheism)中,把摩西變成一個非猶太的埃及人。
在弗洛伊德的“語誤”中,最為重要且透露最多真相的要算是——維也納的醫界故意“忽略”他。他必須壓抑自己不去承認他們把他排拒在外的事實,因此只能假裝大家不討論他的事、不懷疑他,也不排拒他,只是把他“忽略”了。我懷疑,弗洛伊德心中和很多人一樣,對精神分析的方法有所懷疑。但是,他無法深究這些疑點。如果這些疑點提出討論的話,等於是強迫自己放棄自己的主要成就:他那極其“科學”與理性的理論,已超越了理性主義,進入“潛意識”的境界,也就是到這夢與幻想的內在空間,如託瑪斯·曼所言,已走入“虛構故事”的非科學經驗,亦即“小說”這種文體當中。
弗洛伊德領悟到,啟蒙時代盛行的理性主義不能解釋感情的動力,儘管現代醫學是其最偉大的成果。此外,他無法放棄世界和這個世界的科學觀。到死時,他仍堅持精神分析是極“科學的”,相信心理的運作可以用理性和科學的名詞來解釋,亦即用化學或電流的現象或物理學的定律來說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旨在使科學理性的世界和非理性的內在經驗合而為一,這可是了不起的努力;也代表超理性的弗洛伊德(啟蒙主義之子人與夢想者弗洛伊德(靈魂深處的詩人)合為一體。這種合成使得精神分析異常重要,而又格外脆弱,為精神分析本身帶來衝擊,也使之合乎時代需要。19世紀的思想體系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至深,如馬克思、弗洛伊德與凱恩斯。這三者的相同點在於結合科學與神奇,強調邏輯與實證研究,並導向“理性的信念”(credoquiaabsurdum)。
弗洛伊德很清楚自己的立足點相當狹窄。再過去一寸就落入榮格(Jung)的東方神秘主義,進入神話乃至民族經驗、易經八卦、巫師和女妖的世界;也有可能掉進另一個弟子賴克(OttoRetch)所劃的“宇宙能匣櫃”(“orgonebox”)裡;若往另一方向再走一寸,就是阿德勒的“過度補償”(overpensation),藉由這種過度的轉換作用,原來的“自卑情結”便為希臘英雄般的“自我膨脹”所取代。因此,弗洛伊德一定要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維持一個巧妙的平衡,要不然他那一套就成了宗教治療師的魔法,或是18世紀超理性主義者徒勞無功的手法,如顱相學或是帶著電擊棒的催眠師。所以,在弗洛伊德的陳述中,臨床治療的科學方法和“宇宙哲學”缺一不可。
我們今天知道弗洛伊德所要維持的那種平衡是多麼岌岌可危,因為那種平衡到今天已被破壞了。就其科學而理性地對大腦作用的探討而言,弗洛伊德所預言的一大腦和其疾病與身體其他部位一樣,會受制於化學治療、飲食、手術和電流治療等,這些已經可以證明了。然而,弗洛伊德所處理的現象,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感情”,現在因應的方法並不能假裝是屬於科學領域的,用弗洛伊德的術語清楚地來說,該是“迷信”。例如超越的冥想、意識精神攤升,或是精神動力學[]的技巧。我不知道這是好或者是壞。我們和弗洛伊德那一代的人已經大不相同了,似乎可以接納世界變成好幾個不相容的宇宙。
………
真假弗洛伊德(7)
………
然而,弗洛伊德還是得維持住那種平衡,不知道他是否想過這一點。弗洛伊德沒有把他思考的過程記錄下來讓他人研究。沒有一個大思想家像他一樣,在呈現完工的建築物供大家觀覽之前,就把腳手架小心翼翼地拆下來了。但是他知道自己還是需要把理性和非理性合成在一起。他一定了解作使只是在他的潛意識中)——他一討論批評者提出的問題時,他的理論就會在瞬間崩潰了:亦即方法論的問題、有關“效果”的定義、控制試驗的問題、為什麼精神分析所得的效果都如出一轍或近似等等(包括一些極神奇的病例)、精神分析的兩元性格(既是科學理論,又是治療法),以及個性的迷思與人的哲學等等。為了自己的理論,他只好忽略以上種種問題。而且,他必須假裝,特別是對他自己,表示維也納的醫師忽略精神分析,並藉此對他們“視而不見”。
我認為,真實的弗洛伊德要比傳統述思中的弗洛伊德,要來得有趣得多。他實在比尋常人複雜——他自己就是一名悲劇英雄。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實在是薄弱,他企圖把笛
《旁觀者模式指令基岩版網易》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