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九章 出西域記+1 (第1/2頁)

聖閒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人叫破身份,和尚也有些驚訝,不過他早年到處遊歷開壇講經,聽過他講經的人不知凡幾,或許此人就曾聽過他講經罷。

於是,便也沒有否認:“貧僧正是玄奘!”

卻見那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急切切的道:“法師萬萬不可再往前了,早兩天那飛船送來陛下喻旨,要求各處邊關嚴密把守,不得走脫一個和尚!那星星峽便曾是一處邊關重鎮,而今雖然突厥已滅,從邊關變成國中,但依舊是通往西域都護府的必經之途。法師若是出現,只怕會被上官抓住送回去!”

和尚笑道:“既然陛下已有旨意要抓捕貧僧,那為何施主卻不這麼做,反而力勸貧僧躲藏呢?”

“自是敬仰法師的!”那人卻道:“在下李昌,雖身為官府吏員,有職責在身;但卻也是個明事理的人;從他人處得知法師為解決佛經歧義不能互統,而願西去求取真經的宏願。小吏雖不能隨法師同行,但也萬萬不願法師因此受阻。”

說著,從袖中取出一紙公文,幾下便撕碎了扔到地上;和尚看去,卻原來是一份通緝的文書,想來便是官府對他的通緝令了。

不由站起來,又是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施主大義!願佛菩薩佑你平安。”

“法師不可,只望法師能一路平安,早日取得真經回返。”

兩人客套了幾句,和尚又吃起了餅來,一邊吃還一邊問道:

“李居士是哪裡人?為何在此等荒山野嶺處營造?可是在修路?”

那小吏隨口道:“敢叫法師知道,我本是涼州府一吏員;年前尚在涼州府公幹,多是處理我大唐與突厥之間的民間紛爭;這些年月,突厥強而我唐弱;州府總是緊閉國門,還時時被那突厥蠻人入侵騷擾。”

“誰曾想,強如突厥居然一月之間君亡國消;突厥便納入我大唐版圖,可突厥人向來不服管教,為教化蠻人,朝廷便著隴右,關內,河東諸道派官吏出關,協同駐軍整治化外之地。我涼、肅諸州則是重點外派區域。”

原來,大唐的地盤一下擴張得太猛,扯到蛋了。

大唐的官吏本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現在版圖暴增一倍;官和吏便嚴重不足了。沒辦法,就把北方各道的官吏再往新的都護府勻,而北方各道的空缺再由南方各道稀釋填補。最終,在駐軍的強力彈壓下,大唐勉強吞下了突厥;不過真正要做到消化吸收,還有待移民充邊以及提拔更多的官吏前來管理。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大唐朝廷上下的重視,區區一個突厥便讓全國上下官吏吃緊,外面還有那麼多野地要打呢!大唐可沒有什麼殖民地一說,類似歐洲那種打下一個地方,然後派個總督去管制原住民就劃成了殖民地的那種,在大唐是沒有市場的。

祖先告訴我們,只是打下來了,那是不算的;只有打下來後把自己人派過去,再把當地人教化成自己人,那才是我自己的。否則,就只是蠻夷之地!

現在大唐以外那麼多地盤,如果沒有人口,打下來後誰去佔據?沒有官吏,打下來怎麼治理?總不能光靠軍隊吧。

所以,人口增長和讀書人數量增長已經成了大唐各道考核政績的兩個重要指標。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特別是有了葉神人的三大作物充當輔助的情況下,相信要不了太久,大唐的人口數量和讀書人比例將會暴增。只是再快也還一個需要經營的過程,當下嘛,先拆東牆補西牆了。

總之,這個名叫李昌的涼州小吏,就是外派到西域的一員了。

至於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營造。

李昌指著工地道:“法師說的這個?它可不是路!”

“願聞其詳!”

李昌也沒什麼保密的意識,聽到有人問,他便答:“法師且看,這裡地勢平坦,面積很大,方便營造;又靠近大路,方便過往行商進來停留休息;而旁邊不到半里就是河,取水相當方便。這麼一處寶地,是不是非常適合建造一處大驛站呢?”

“大驛站?”和尚看著這片好幾十畝的平地,有這麼大的驛站嗎?再看看遠處環繞的險峻山嶺,問道:“莫不是想在此處造一座行商用的邊城?”

“非也!此處僅僅只是驛站而已!”為人答疑解惑是令人高興的事,特別是對方還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高僧時,好為人師的通病在小吏身上得到展現:“法師可不要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以往的驛站,此驛站非彼驛站也。”

“法師算長安而來,想來是知道飛船的!但法師可知那飛船是如何靠港的麼?”說著,他指著那一大片正在平整土地道:

《人類的科技樹點歪了》 第九章 出西域記+1(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