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8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遊牧民遷移方向一般是自東向西,因為歐亞大草原的地理坡度使大草原西部水源較充足、土地更肥沃,吸引著東方的遊牧民(見第六章第二節)。主要的入侵路線都起自北京附近,沿著橫貫歐亞大陸中部的草原走廊,止於中歐匈牙利平原。這也就是為何如此眾多的遊牧民族抵達今匈牙利後,不再四處遷移的原因。他們以匈牙利為基地,襲擊周圍各歐洲國家。

遊牧民族同周圍文明中心的互相影響日益增進,是導致入侵的基本原因。在許多文明中心,遊牧民被當作奴隸或僱傭軍使用,而這一點常常是帝國京都內的軍事政變,或蠻族僱傭軍的部落同胞入侵的起因。遊牧民族逐漸定居於帝國邊境鄰近地區,是導致入侵的另一因素。遊牧生活向農業生活的轉變,通常使人口增加,經濟、軍事力量增長;這種經濟、軍事力量,當帝國的弱點為入侵提供獲勝希望時,總是被採用。侵略還常常是一個衝擊力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的最終結果。中國長城前的失敗,或蒙古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聯盟的形成管往往使遊牧民這支具有平緩的衝擊力的隊伍向西編斜,最終形成了渡過奧克蘇斯河、多瑙河或萊茵河的蠻族入侵。

由於侵略範圍遍及歐亞大陸,所以遭受侵略的民族非常多。中國漢朝、印度笈多王朝和伊朗薩珊王朝都遭到了突厥人和蒙古人的猛襲;突厥人和蒙古人通常又稱為匈奴人。羅馬帝國因地處這條入侵線路的西端,時常遭受沿線各民族及周圍蠻族的進攻。這些侵略者包括日耳曼部落、伊朗人、波羅的…斯拉夫人、維金人以及突厥人和蒙古人。

侵略所造成的後果如同入侵者成份,多種多樣。在中國,公元222年,漢王朝最終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敗分裂成三個王國:長江以北的魏國、南部的吳國、西部的蜀國。相爭幾十年後,魏國擊敗了它的對手,於265年建立了一個新王朝——晉朝。晉朝統一了整個中國。316年,一批新入侵者佔領中國北半部,晉王室南逃,抵達南京,由此統治長江流域及漢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區。從此,中國出現了兩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

中國史學家稱這幾個世紀為“亂世”。南半部由中國皇帝相繼統治;北半部則由各突厥…蒙古征服者管轄。中國人視南方皇帝為漢朝的合法繼承者,而否認北方統治者的帝王稱號。實際上,這幾個世紀中,南北兩部都支離破碎,只是北方由於長期連遭蠻族侵略,受到的破壞最為慘重。“在蠻族的衝擊下”,一位權威人士說:“不難想象,牧畜經濟可能代替中國北方的農業經濟,阿爾泰語可能取代漢語。”

我們將看到,與中國情況相似的西羅馬帝國,確實經歷了這一根本變化。不過中國北方卻沒有發生這種變化,主要因為這裡的中國人數量上遠遠超過蠻族侵略者。當時的北方乃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即使遊牧民大批湧進,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其實,在這幾個動亂的世紀裡,為逃避蠻族的劫掠,許多中國人由北方移居南方。因此,不但北方仍是中國的北方,而且南方也已中國化了。這樣,589年,當隋朝重新統一全國時,中國又恢復了正常的歷史程序,即同漢代一樣獨特的中國式的歷史程序。

至於印度,遭受侵略的時間要晚得多:中國陷於“亂世”之際,笈多王朝正處在鼎盛時期。然後,5世紀,東支匈奴人,即所謂的“白匈奴”,渡過奧克蘇斯河,向南推進,到達印度;西支匈奴人則越過俄羅斯平原,挺進歐洲。在匈奴人的猛烈進攻下,笈多王朝於6世紀前半葉崩潰。有關後半個世紀的情況,現在知道得很少。但可以推測,或許發生過許多戰爭,或許進一步遭受侵略。

7世紀前半葉,封建領主局利沙兼用外交、軍事手段,成功地統一了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區,從而暫時揭開了印度歷史上這層模糊不清的面紗。但曷利沙帝國組織鬆散,由一些獨立強大的藩王組成;他們之所以承認曷利沙的宗主權,與其說是對帝國權力的歸順,倒不如說是對他個人的尊敬。因此,曷利沙經過41年英明統治,於647年去世後,其搖搖欲墜的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印度歷史再次蒙上一層模糊不清的面紗,直到13世紀穆斯林突厥人出現,並逐步強行統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區。

這幾個世紀的特徵是侵略和分裂一再發生。象孔雀王朝或笈多王朝那樣擁有龐大官僚機構的帝國沒再出現,只有過一些以個別人物所作所為為基礎的曇花一現的氏族霸權或王國。另外,大規模遷入印度的移民,其人數之多足以組成新的文化和社會集團。其中最突出的是拉傑魯特人,這是一個勇敢堅強的民族,印度西北部的拉傑布達納區

《全球通史上冊讀書筆記》 第2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