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也就是釋迦何以訶責小乘為焦芽敗種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極果——大阿羅漢後,經歷了八萬四千大劫還得再回心向大,發起大乘人世之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而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如來之門。
所以,第十四觀裡說到“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唸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迴向發愚(利世救人),願生彼國。”
()免費電子書下載
“具此功德,一曰乃至七曰,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後,就了事了嗎?往生成就還只剮剮人門,入門之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且看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淨土到此大致相當’禪宗所謂“一悟千悟”的大徹大悟。
至於密宗修觀想的朋友,對此也必須特別注意,佛像觀想成就了,千萬不可畫地自限,得少為足。雖然觀想成就了,但是和佛法的中心可以說是兩回事。還必須百盡竿頭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悟人“無生法忍”,沒有得到“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那麼始終還是佛門的門外漢,一切佛像、聖境也還只是妄想。
隨興說到這裡,大致可以對佛法“萬法歸宗”的宏偉氣象有個概略的交代。(觀無量壽經》雖說是淨土法門的揭示,相信對學禪、學密的人們也可以有所助益。
第五章 禪觀略講
………定慧初修
靜坐姿勢——七支坐法
一、靜坐與七支坐法
定力的修持為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依佛法來說,習定是內學外學的共法。修定l的工夫則須由禪定的修習中獲得,而所有禪定的法門當先從靜坐入門。
中國的佛、儒、道三家及印度的婆羅門、瑜伽等的靜坐姿勢,綜合歷來的相傳,約有九十六種之多,其中包括各種姿勢與方法。佛法通常採用的姿勢為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為準則,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二、七支坐法的要點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包括足、背脊、肩、手、頭、眼、舌等七部位。
l、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2、背脊樑直豎。腰部自然挺立.胸部舒展,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過分用力,功夫到了,自然挺直。
3、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自平放於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若左手在右手上面,則稱為彌陀印。
4、左右兩肩稍微平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過分沉肩(郭…阝+單)背。
5、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_正。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6、眼正平視。。上視易生散亂儀態近傲慢,下視易生昏沉。雙目微張,似閉還開。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三步或五步遠處。但初步習坐者,以閉跟為宜,功夫到了自然成微張狀。
7、舌頭微舐抵上顎(二門牙後),猶如還未生長
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如有口水時,宜慢慢嚥下。
三、靜坐的環境與注意事項
l、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以避免將來得風溼病。
2、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散亂。
3、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腰和後腦蓋覆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不要在冷氣房或電風扇下打坐。
4、靜坐的地方以乾燥的石巖、木板或塌塌米(厚疊的草蓆)最佳,但仍須敷陳適度厚軟的坐墊。
5、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t都會使神經緊張。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影
《定慧初修線上閱讀》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