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這就是說,儒家認為每個人(自天子以至庶人)的道德修養好了,那麼“家”可以齊,“國”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如果自己的道德修養這個根本混亂了,“家”、“國”、“天下”能夠治好,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庸》一書中也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治理社會是要靠人來治理,讓什麼人來治理就要看他自身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道是以合不合“道”為標準,這裡的“道”是指“天下之達道”,即“和諧”(和),而做到使社會和諧就要有“仁愛”之心。這裡,把個人的道德修養(修身)與“仁”聯絡起來,正說明儒家思想的一貫性。儒家講“修身”不是沒有目標的,而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了建設“和諧社會”。《禮記?禮運》中所記載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就是要求建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諸多方面的和諧社會。儒家把和諧社會的理想建立在人的道德修養的提高的基礎上,因此,儒家特別重視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修養。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等等不是人應追求的最終目標,而道德學問才是人所應追求的。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而不能徙,知不善而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做人的道理:“修德”(修養道德)並不容易,必須有崇高的理想,有關懷人類社會福祉的胸襟。“講學”(講究學問)也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自己提高智慧,而且要負起對社會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改過”,人總是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要能勇於改正錯誤,這樣才可以有助於社會的和諧。“向善”,是說人生在世,應日日向著善的方向努力,作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就可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修德”、“講學”、“改過”、“向善”是孔子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有意義的路徑。所以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壽夭不惑,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如果一個人能儲存他的惻隱之心,修養他的善性,以實現天道的要求,壽命的長短都無所謂了,但一定要透過對自身的修養保持和天道的一致,這就是安身立命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儒學的現代意義(10)
儒家的“修身”是有目的的,《周易?繫辭下》中說:“利用安身,以崇德為。”人們為人行事要益於社會而安身,以達到對道德的推崇。個人透過道德修養,以使其精神境界得以昇華,來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事業,實踐“立大本行達道”的大事業。這對個人自身說,其人生境界自有一內外和諧的“安身立命”處,也就是宋儒所追求的“孔顏樂處”了。朱熹在其《答張敬夫書》中與敬夫討論“中和義”時說:“而今而後,乃知浩浩大化之中,自家自有個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覺處,所以立大本行達道之樞要,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乃在於此。”儒家認為,找一“安身立命”處,對自己的身心內外之和諧至關重要,所以朱熹說:“但能致中和於一身,則天下雖亂,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而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雖治,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而為乖錯。一國一家,莫不然。”如果自我的身心內外能夠做到中正和諧,即使天下大亂,在自己和天地萬物之間,對自己的身心安寧康泰就不會有什麼影響;如果自我的身心內外做不到中正和諧,即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將是不安和錯亂的。無論治世、亂世,自己都應修德敬業,這樣就可以在活著的時候盡倫盡職,在離開人世的時候將是很安寧的,所以張載《西銘》的最後兩句話說:“存,吾順世;沒,吾寧也。”
儒家一向都非常看重“安身立命”,所謂“安身立命”就是要對自己有個道德修養上的要求,這樣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諧,內外調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這樣身才能安,命才能立。至於那些有礙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外在影響,應該排除。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做個君子人,每天都應時時警惕自己,看看自己為人行事,是否合乎道義。對於那些不合乎道義的事,甚至應該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所以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要做到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很不容易,但應該是人們努力去追求的,這樣自己才可以有個“安身立命”處,其身心內外自然和諧了。而追求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其目的是
《大國策智庫官網》 第5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