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平等安樂。生活富裕卻不快樂,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們學到的便是讓今生來世平等安樂的方法。龍樹菩薩曾經發願:來世一不投生到富貴人家,二不投生到過於貧窮的人家,最好是投生到有吃有穿的中等人家,既不用為衣食操心,也不會為富貴所累,平穩安樂,最適合修行。
藏地很多人一輩子知足常樂,只求溫飽。他們相信內心滿足時感受的安樂,是富貴受用無與倫比的帝釋天也享受不到的安樂。
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必須要這樣要那樣才會快樂,完全是慣性思維在作怪。當一些突發事件,如疾病、災難,打斷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感到快樂。
除了對自己的誤解外,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也存在誤解。
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實顯而易見,人們卻總也認不清,比如說無常。
世間萬物時刻處於變化中,而我們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確定性,這就意味著生活往往會不順我們的心。人們常感嘆人生失意,事實上那種挫敗感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對無常的體驗。
如果你承認無常是生命的規律並接受它,你就會放鬆下來。
你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你一個人不稱心如意、沒有安全感。你會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自己盡了心就好。斤斤計較於得失亦是無謂的。
認識並接受無常並不意味著你會變成一個悲觀主義者,生活在你眼裡從此將一無是處。試想在你認清無常的事實之前,不管是苦是樂,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來勁的嗎?而無常又何曾有一秒鐘離開過你呢?
有時我們甚至要感謝無常。因為它,我們不會一直痛苦下去,我們總是有重新再來的機會。就像現在,在苦惱愚痴了無數劫之後,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尋到安樂。
佛法中還有兩個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見解,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放下執著,獲得安樂。這兩點,以後有機會我再細講。
希阿榮博
2008年7月底口述
弟子記錄整理
第三章 從玉樹說起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無常是不可接受的,那麼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義。
緣起
玉樹地震以來,一些弟子向我表達心中的困惑:為什麼災難如此頻繁?為什麼在佛法興盛之地也會發生災難?佛法的加持力何在?為什麼修持佛法還是不能避免無常?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少。
我沒有立刻給予解答。一來,現在仍然是為地震死難者唸經超度的共修法會期間,我希望大家都能專心為逝者唸經迴向,不受其他事情過多的干擾;其二,這些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而且自去年底以來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藥、治療,體力腦力均不濟。我想,災難頻發,我們的確應該從更深的層面去思考一些問題了,而不必急於給出簡單化的答案。所以,近一個月來,我斷斷續續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請身邊弟子記錄下來,最後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我並不認為文章對與災難相關的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試圖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過程中,我有意把大家觀察的焦點從表面的災難引向災難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希望這種嘗試能激發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闢的見解。
關於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我發現弟子們提出的一些問題與他們對無常的理解不夠全面有關,所以文章便從無常講起,講到什麼是無常,如何看待無常。然而,光講無常只是停留在現象的表面,為什麼會有災難,還得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這樣,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講到因果。在這一部分,我著重講的是因果不虛的道理,而沒有一條條具體地列出災難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現實,除了佛陀,沒有人能做得到。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用去思考災難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請大家注意:任何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都是極其複雜的,不可武斷、簡單化、孤立地分析問題。文章第三部分仍然在講因果,講到事物的相互關聯,人們短視的行為造成的種種問題。第四、第五部分講的是為災區、為這個災難頻發的世界,我們能做些什麼,應該不僅是一時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養慈悲心。
佛教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從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須放下我執,建立
《花開見佛的意思》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