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廣州十三行:(2)
他委派內閣大學士石柱先生等一行到了廣東、福建沿海地區考察,為開海禁,設立海關做好準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農曆七月十一日,康熙帝主持召開內閣大臣會議,討論開海貿易,設立海關問題。
這次內閣大臣會議大臣們和康熙帝意見有分歧。時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由地方官吏私下操縱的出海走私貿易已成風,國家的大量稅收流失、沿海地方官吏為保既得利益,以種種理由試圖阻礙康熙帝開海貿易,設立海關制度的主張。這內閣大學士石柱不知這次福建、廣東一行得了這些地方官吏多少好處?竟幫他們說話,竟也不支援康熙帝開海貿易。
康熙帝問石柱:“百姓樂於沿海居住者,原因可以海上貿易捕魚之故,爾等明知其故,海上貿易何以不議準行?”
石柱回答:“海上貿易自明朝以來原未曾開,故議不準行。”
康熙皇帝非常不滿石柱的回答,對石柱說:“先因海寇,故海禁未開為是。今海寇既已投誠,更何所待?”最後,康熙帝一針見血指出:“邊疆大臣們當以國計民生為念,今雖禁海,其私自貿易者當斷絕?今議海上貿易不行者,皆由總督、巡撫自圖便利故也!”
康熙決心已下,誰也阻擋不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佈開海貿易,設粵、閩、浙、江四海關。這標誌著自唐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一千多年的市舶制度的終結和中國海關制度的創始。
粵海關當時設在廣州的次固鎮,地點約在今天廣州起義路與泰康路交易處。粵海關設專職監督一人。此職多為滿族人擔任,其地位與行省的督撫大員相等,不用受督撫節制,直接向皇帝和戶部負責。粵海關下轄省城大關、澳門總口、烏壩總口、庵埠總口、梅蒙總口、海安總口、海口總口等7個總關口,各大總關口下轄的小關口有70個。其中虎門口和黃埔口則隸屬省城大關口,是最重要的關口。
廣州十三行就是當時全國(後來一關出口)的中國唯一洋行。
康熙帝可以說就是十三行的創始人!
(二)
“十三行”,這個令當年中外為之注目的名字,曾讓多少外國人為之垂涎,曾讓多少中國人,上從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皇帝,下至千千萬萬國民為之傾倒的名字。她像一個幽靈,是康熙大帝從他的寶葫蘆中釋放出來,一直在那個時代的中外人們心頭中飄拂了整整一百多年,鴉片戰爭的戰火才結束了她的使命。而今,歷史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但人們一提起她的名字,心底裡還有一絲酸溜溜的感覺。
關於廣州十三行這個命名的來由,學者們有種種不同的意見,有認為是以洋行商有十三個而得名的,亦有認為是廣東經營商業的三十六行中之十三個行等等。但得到學者們普遍認同的說法是按《粵海關志》記述:“國朝(清朝)設關之初,番舶入市者僅二十餘柁,至則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習,命曰‘十三行’。”總之,“廣州十三行”是作為廣州具有經營進出口貿易特權的機構的統稱,並不反映確切的“洋行”數目。
說到底,這是康熙帝既想開海貿易,又想限制外國人胡來的特殊產物。康熙帝在採取開海貿易時,心頭還擔心,如果開放貿易,中國人接觸了外部世界,將會增強反政府傾向和力量,所以在開海貿易中國時必須嚴格進行種種限制。一方面限制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嚴格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制和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限制來華外國人的活動,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制訂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制度,使來華的外商只能和指定的行商貿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外國進口貨物由行商承銷,外商購買內地貨物出口,亦由其代購。甚至外國商人交納關稅、辦理交涉也必須透過行商作中介,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這批行商的統稱就叫“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3)
早在明代,在廣州就有較繁榮的以貢舶貿易為主的中外貿易集市,地點在今天廣州荔灣區十八甫路一帶,當時這裡是珠江岸邊,居住在澳門的外國人帶著貨物乘船在這裡登岸與中國牙行商行開展貿易。明朝政府專門建驛站供外國貢使和商人居住的貿易,稱為“懷遠驛”,有房屋120間。現今十八甫路還有一條名為懷遠驛的街。
康熙帝決定開海貿易之後,原來接待外國貢使的懷遠驛是不能接待外國商人的,按照清禮部貢典,歐洲商人在禮部貢典無名
《廣東人是天下的眼圖片》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