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五十八章 築城利器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到這裡,來自後世的朱大明倒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雖然不是急務,但也是越早著手越好,這就是築城的問題。築城本來沒有問題,一個能夠修築萬里長城的民族,在築城方面當然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各種城防工事也是精益求精。

然而來自後世的朱大明卻知道一些更好也更有效的方法與材料。方法可以暫且不提,但是材料卻是越早著手研製越好。這個材料,當然就是後世的水泥混凝土材料了。其實,從宋代開始,三合土在中華大地上就已經傳播開了,到了明代,更是已經廣泛地用於築城和鋪路。

所謂的三合土,顧名思義,就是三種材料配比而成的土。說它是土,它又不是土,而是古代的簡易混凝土,類似羅馬人修築城池工事使用的所謂羅馬砂漿,起到混合凝結磚石等建築材料的作用。

具體來說,三合土是由熟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基本上各佔三分之一的比例,但是實際使用中的配比,主要視泥土的含砂量而定,同時增加熟石灰的比例,凝結作用會更好。

當然了,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用熟石灰和爐渣、碎石等磨粉製成,或者四成的熟石灰和六成的黃土也可以。中國古代的城牆,尤其明代修建的長城,都是用三合土結合磚石建造,也算是堅固耐用。但是三合土雖然堅固耐用,與後世使用的水泥相比,那還是遠遠不如的,不管是堅固性、耐火性、隔水性,還是快速凝結的效果,都不如後世的水泥混凝土。

所以,朱大明一想起這個事情,就想著趕快把後世的水泥混凝土這種東西給造出來,一旦有了這個東西,拿它築城,絕對是事半功倍,即使將來建虜也學會了鑄造和使用火炮,大明這邊也根本不用擔心他們使用火炮攻城。

老式的火炮威力,對於舊式的三合土包磚城牆或許有用,但是對於後世的水泥混凝土城牆來說,其威力根本不值一提。再加上此時火炮使用的普遍都是實心彈,想要砸毀水泥混凝土城牆基本上沒有可能。

如今楊應乾的軍屯司,為了建造新軍大營和新屯戶的住所,已經分別在涿州等地,挖建了十多座磚窯,在工部派遣工匠的指導下,開始大批次地燒製青磚,如果有了水泥混凝土,將來修造新軍大營的圍城和營房,乃至重修通州等京師門戶的城牆,也會更加快捷和堅固。

通州是京師的東大門,昌平是京師的北大門,房山是京師的西大門,固安是京師的南大門,這些城池最近兩年,都是必須要加寬加高加固的,而且還必須要趕在崇禎二年的冬季之前完工。

別人不知道原因,但是朱大明卻知道。因為歷史上崇禎二年的冬季,十月末左右,十餘萬建虜的大軍,就要從京師的北面破關而入了。

歷史上,這些城池因為毫無防備而淪陷,使得建虜長驅直入,最後打到了京師德勝門外。這一世,朱大明絕對不能犯下這樣的錯誤,不僅要提前編練新軍,而且要提前打造堅城,到時候給留下一個難忘的教訓。

再說燒造水泥的工藝也並不複雜,不過是比三合土稍微多了一道工序,多了一點成分。後世的水泥混凝土,是有石灰石、黏土和砂子為主要材料,如果想要增加強度和硬度,可以加入鐵礦石,一起破碎,混合,然後磨細,這就算是製成了水泥混凝土的生料;製成水泥混凝土的生料以後,運進窯爐之中高溫燒製,燒成之後就成了水泥混凝土的熟料;燒製成熟料之後再兌入適量的石膏,然後磨成粉末即可。

加入石膏的原因是為了控制水泥凝結的速度。具體加入多少,則以需要為準,想要混凝土凝結得快一點,就多加,想讓它凝結的慢一點,就少加。整個過程兩磨一燒。

這裡的高溫燒製,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有點難度,因為它對爐溫的要求比較高,一般要達到一千四百度才行,但是對於明代的工部來說,一千四百度的高溫是沒有多大問題的,明代的廣東佛山、江西景德鎮,包括遵化的冶鐵業,常見的窯爐,都能達到這樣的溫度。而且遵化多鐵礦,鍊鐵又多爐渣,完全可以燒製出更高品質的水泥混凝土。

朱大明把燒製三合土,從而得到新式混凝土的想法跟李邦華說了。他以為李邦華會不理解或者很吃驚,但實際上李邦華並沒有感到驚訝。

對一個頗知軍事的工部尚書來說,三合土當然是熟悉得很了,工部掌管土木工程營造,三合土自然是常見常用之物。但是皇帝所說的混凝土,他當然沒有聽人說過。不過皇帝說,混凝土就是西洋人的三合土,是西洋人修築城池常用的物料,所以他也就沒再追根究底。

大明朝的皇帝,與後世滿清的皇帝

《日月當空圖片》 第五十八章 築城利器(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