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九十三章 貨幣問題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崇禎元年三月中旬的時候,此前對於朝廷上下閹黨的處理已經結束,按照當時的定罪,該抄家問斬的一個不留,給充軍流放的也都押解上路,需要交銀恕罪的也都全部完成,處理裡四五百個文武大臣,共抄沒銀子九百餘萬兩現銀,而其他財物、田產、宅院還在處理之中。即便是這些銀子也夠崇禎皇帝花銷一陣子了。

雖然孫承宗、李邦華、袁可立、盧象升等人,募民屯墾、編練新軍需要花費大量銀子,開軍校、修營房、推廣新型作物等等,都需要花費銀子,但即便是加上年前補發給九邊的四百萬兩軍餉,這前前後後也不過是花掉八百萬,與崇禎皇帝累計抄到的銀子比,也只佔到了十分之一左右。

應該說,十七世紀之初的大明,不是沒有銀子,沒有銀子的只是朝廷罷了。當時中國對西方出口了大量的茶葉、瓷器和絲綢,因此從西方流入了大量的白銀,但這些白銀有相當一部分被民間窖藏,沒有進入流通,所以才造成市面上的通貨緊縮。

比如當時一個姓周的揚州鹽商,家資豪富,但卻是個典型的守財奴,死的時候把子孫叫到跟前,跟他們說自己賺錢的秘訣,兩個字“不用”,因此積攢了大量的銀子,請了許多看家護院的守著,結果到了滿清軍隊屠城的時候,上千萬兩的家產都被清軍抄了去。

如果大明的富商都是這樣的守財奴,那麼不管從海外流入多少白銀,大明也依舊會陷入持續的通貨緊縮之中。

明朝的滅亡主要是亡於財政上的崩潰。對此,擁有後世靈魂的崇禎皇帝當然清楚,畢竟大明這麼大,而朝廷每年的現銀收入才不過五六百萬兩,即便是加上遼餉也不超過八百萬,這是很不正常的。

尤其是在食鹽專賣的情況下,一些大鹽商的家產,居然比大明朝廷一年的稅銀收入都要多。比如寓居揚州的秦晉鹽商,比如陝西三原梁家、西安申家,山西太原的張家、郭家,個個都是富可敵國。當然最富的還是徽州江家,在揚州的鹽業資本就超過了兩千萬兩。

如今這些兩淮鹽商們多年積累的財富,都被鹿善繼、駱養性以閹黨餘孽的名義抓捕下獄,個個判了個抄家斬首,全數都歸了皇帝和戶部。

三個月來,鹿善繼帶著錦衣衛,在駱養性的配合下,僅在揚州、南京兩地,以查抄閹黨的名義抄到的銀子,就超過了四千二百萬兩。

其中拿出一百萬兩,就地派給了朱燮元充作平定奢安之亂的餉銀;拿出五十萬兩給溫體仁,令其在閩浙總督的任上賑濟災民,募民屯墾,並編練總督標營。

當然,崇禎皇帝收到鹿善繼和駱養性的奏報之後,也拿出了五十萬兩給瞭如今在淮安的漕運總督袁可立,用來募民屯墾,編練漕營。

當然,為了堵住南京各部尚書侍郎和御史言官的嘴,崇禎皇帝很慷慨地拿出了五百萬兩銀子留存在南京戶部,由南京戶部尚書錢龍錫、新任南京守備太監王之心和移鎮南京的錦衣衛南鎮撫使駱養性共同掌管。

而剩下的,如今正陸陸續續地從揚州啟運,走大運河往京師運來,隨同回來的還有巡鹽御史、欽差大臣鹿善繼。鹿善繼是奉皇帝之命回來的。

對崇禎皇帝來說,如今的鹽政整頓已經差不多了。他整頓鹽政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可就是吃大戶,撈銀子,採取這種超常措施,儘快籌集到一大筆銀子,以應不時之需,如今這個目標早就已經超額實現了。

可以說,鹿善繼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崇禎皇帝把他派出去時的想象。如今財政問題已經不再如歷史上的同一個時期那麼緊迫了。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鹿善繼這樣的軍事人才,當然不能總是擱在南邊幫皇帝撈錢。崇禎皇帝對他自然有更好的安排,那就是薊遼督師的位置。

至於財政問題,崇禎皇帝有自己更為長遠的想法,那就是鑄新錢。如今的大明,是鐵錢、銅錢、寶鈔與銀子共同流通,而且銀貴而錢賤,鐵錢和寶鈔更是沒有價值。而朝廷印製的寶鈔,成了圈錢的一個工具,是明末的一個弊政,百當一都沒人要。

朝廷給文武官員們發的俸祿裡面,除了一定的折色也即是銀子以外,其他的就是所謂的本色,即米、布和寶鈔。這也是朝廷上下官員們對皇帝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官員們的生活都成了問題,你要求他們清廉如水,他們怎麼可能做到。十年寒窗為當官,當了官仍然要忍飢挨餓給皇帝打工,他們的心裡怎麼會對這個朝廷有感情呢。明末大多數的官員,都是闖來降闖、清來降清,很多就是因為對大明皇帝和朝廷沒有感情。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官員的待遇是

《日月當空圖片》 第九十三章 貨幣問題(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