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九十五章 舉子進京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任何新生事物從想法的提出,到最終成為現實,之間都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鑄造崇禎銀元也是這樣。

之所以說是鑄造而不是軋製,就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工業水平還達不到機器化軋製的水平,因此在規格、形制、重量等方面都會有一些細微的誤差。

那麼如今的大明能不能製造出規格相對整齊劃一的崇禎銀元呢?如今的崇禎皇帝本人對此毫不懷疑。

因為他所來自的後世,就曾發掘出來不少天啟和崇禎年間內廷銀作局監製的銀幣。不過那是非常純粹的銀幣,不是用來作為流通,而是用來作為皇帝對後宮、宗室、勳貴和部分親近大臣的賞賜。

所以說,如今的這位崇禎杭皇帝提出鑄造崇禎銀元的想法,並沒有超出這個時代的手工業製造水平。而這也是內閣幾位大臣不提反對意見的另一個原因。

正當戶部尚書畢自嚴帶著皇帝親自授予的任務,領著寶源局、寶泉局等相關部門,研究崇禎銀元鑄造工藝問題的時候,大明兩京十三省的舉人們,也都已經陸陸續續地趕到了京師。

根據天下各州府報送的名單,有資格參加崇禎元年恩科會試的舉人,超過了九千人,再加上國子監有資格參加的考生,總的考生員額歷史性地突破了一萬,已經超過了京師貢院所能夠容納的數量。

京師貢院原本能夠容納九千多人同時考試,現在考棚不夠,只能加緊增建。這也是今年的恩科,到現在還沒有開考的一個理由。當然了,這只是公開的理由。而沒有公開的理由,則是當今的皇帝不想再如同過去那樣,才二月份就把天下的舉人們都聚集到京師。至於為什麼,會試主考官徐光啟、副主考李標也沒有問。

而對崇禎皇帝來說,其實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單純地不想折騰這些舉人們。畢竟元旦才定下的事情,二月或者三月初就舉行考試,很多路途遙遠的舉人,恐怕連年都過不好,就得啟程往京師趕來。而皇帝讓各地官府資助貧困舉人赴京會試的政策,恐怕也來不及落實下去。這樣一來,即便是擴大了錄取的名額,一些舉人也可能會因為趕不上考試而落選。

為了把自己想要的人才招錄為進士,如今這位崇禎皇帝也是絞盡了腦汁。不過還好,從各省上報禮部的應試舉人名單裡,崇禎皇帝已經看到了幾個他想看到的名字,比如後來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昇兄弟,比如後來的名臣史可法、呂大器,再比如後來協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的牛金星、李信,還有後來的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抗清英雄張煌言的父親張圭章等等。哪怕這一次恩科,只是把這幾個人招為進士,也夠可以的了。

就在崇禎皇帝坐在乾清宮的書房裡,翻看著崇禎元年恩科會試考生名錄的時候,今年已經四十一的宋應星,正與他已經四十四歲的大哥宋應昇一起,帶著兩個僕人,住在通州的驛館裡。

崇禎元年的恩科,最終定在三月的最後九天舉行,如今距離考試還有三天的時間,若不是半路上棄船乘馬,一路疾行,恐怕這一科又要白來了。

如今已經解凍了的運河上,十分繁忙,往北運糧的官船一艘連著一艘,有時候綿延十幾裡之長,再加上漕運總督麾下的人馬又在到處組織沿河各個州府的青壯民夫,清理運河裡的淤泥,好多河段堵得真是水洩不通,有時候一堵就是好幾天,宋應星兄弟也是乾著急沒辦法。

事實上,在江西老家剛過完年,正準備繼續前往白鹿洞書院求學的宋氏兩兄弟,就看到了本省提學釋出的文告,然後就趕緊收拾行裝,趕往南昌提學衙門登記備案,從江西提學副使蔡懋德蔡大人的手上,親自領取了提學衙門發給的路費和憑證,然後就立刻乘船出發了。

兄弟倆先是沿贛江北上,經鄱陽湖,轉進長江,到揚州之後,再轉進大運河,一路北來。原本一路上很是順利,兩兄弟還有時間看看沿岸的名勝古蹟,但是誰成想,入了大運河以後,反而開始不順了,有的時候連著幾天都沒法前行一步。

一開始,兩兄弟還藉此機會下船走走看看,揚州、淮安附近都看遍了,但到了後來,就開始擔心了,畢竟時間已經過了一半,而如今兩人仍然困在河上。

結果到了徐州,又碰上如火如荼的運河清淤,結果大量漕船滯留,整個運河堵的是水洩不通,兩兄弟一看不能再等了,於是上岸改乘馬匹,快馬加鞭往北趕去,這一下自然是快了很多。

而如今的驛站,也有了一番新氣象,驛丞的品級升了,從今往後都是正兒八經的官員了,驛卒的待遇也升了,有了固定的錢糧收入,因此捎帶著對北上進京趕考的

《日月當空圖片》 第九十五章 舉子進京(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