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沿邊屯墾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設立理藩院的事情議定三天之後,英國公張惟賢帶著恭順侯吳惟英覲見。因為這個事情繞不開內閣和禮部,所以崇禎皇帝也傳了正在忙著與三法司會議重審梃擊案、紅丸案的李國鐠,以及忙著籌備崇禎元年恩科事宜的徐光啟。
等到李國鐠、徐光啟都到齊了,崇禎皇帝讓王承恩到武英殿軍機處,傳來了張惟賢和吳惟英。
恭順侯吳惟英,四十歲上下的樣子,雖然是身材依然魁梧,然而歸化已久,早就沒了祖先的那種彪悍,看起來倒像是個富貴商人,大臉龐白白胖胖,小眼睛炯炯有神。
第一次來到乾清宮東暖閣的吳惟英,見到皇帝與內閣大臣們都已在座等候,連忙跪下行禮,說道:“臣恭順侯吳惟英叩見皇上,拜見李閣老、徐閣老。”張惟賢,也是行禮如儀。崇禎皇帝令這兩人免禮落座。
等所有人都坐定,崇禎皇帝看了看眾人,然後說道:“張愛卿,今天內閣李愛卿、徐愛卿兩位閣臣也在,你先說說你和吳愛卿對於理藩院的想法。”
張惟賢聽了皇帝的話,立刻將前幾日皇帝召見時的情況,以及這幾日的考慮,說給皇帝與兩位閣臣聽。
對於皇帝藉著塞外諸部請賞的機會,設立理藩院,專管大明周邊藩屬異族朝貢封賞等一應交通貿易事務,李國鐠和徐光啟當然都是贊成的,他們作為閣臣的視野,畢竟不同於一般的朝臣,至於皇帝此舉是不是分了內閣的權,這兩個素來公忠體國的人,也完全不在乎。畢竟內閣也不是自家的內閣,而是皇帝的內閣,孰輕孰重、孰大孰小,作為閣臣的他們,還是能夠分得清楚的。
張惟賢彙報的內容,與崇禎皇帝當日所說大體無異,只是確定了幾處榷場的位置,正好一併請示。
目前一共是四處:一個是位於遼東鎮和喀喇沁諸部交界的營州後屯衛,另一個是萬全都司北部長城外側的開平,第三個是大同與歸化之間、位於長城外面的東勝,第四個是陝西三邊之一的延綏鎮與河套鄂爾多斯諸部比鄰的榆林衛城。
這幾個地方,曾經都搞過開邊互市,邊外蒙古部落也較多,相關的事務也熟悉,所以算是比較容易搞起來的幾個地方。
張惟賢說完基本情況以後,對皇帝說道:“陛下,近幾日臣與吳惟英等人商議理藩院諸事,吳惟英頗有一些想法,臣請陛下一併聽聽。”
崇禎皇帝聽了這話,看著吳惟英說道:“既然如此,吳愛卿有何想法,一併說來聽聽吧。”
吳惟英躬身行禮,說道:“皇上,臣聽說,如今北直隸募民屯墾已然開始,將來還要從前來屯墾的饑民之中招募新軍。臣以為,陛下此策實在是天縱英明,一來解決了北直隸土地拋荒、糧價昂貴的問題,二來也解決了饑民流離失所、滋生盜匪的問題,真可謂是一舉多得。臣此前居家閒住多年,期間多以讀書自娛,臣聽說長城以北、塞外沿邊之地,自漢朝以來即為我中國疆土,隋唐之際尤為繁盛,只是到了北宋,才淪為蠻荒。如今我中國人口萬萬,而塞北沃野卻地廣人稀,何不大移山陝流民以實塞外,平時耕作,戰時募兵。從此塞北又多一長城。臣聽說,通州農事院育出了新型番外物產良種,寒冷久旱之地,也可播種收穫,如此塞北蠻荒也可以一變而為良田,臣請陛下開關移民,屯墾塞北。”說完,吳惟英躬身行禮。
沒想到吳惟英還有這樣的見識。崇禎皇帝和在座的兩位閣臣,一時之間都是對他刮目相看。
今世的崇禎皇帝之所以知道吳惟英,是因為,他一個歸化了的蒙古人,居然在明亡之後全家殉節而死,比絕大多數的文人士大夫,都更有忠孝節義的觀念,所以自打知道他的存在之後,就始終對他高看一眼。而當下的兩位閣臣,好像也突然明白了皇帝為什麼會兩次提議重用吳惟英的原因了,雖然事實並非他們所以為的那樣。
事實上,崇禎皇帝也是第一次見到吳惟英,第一次聽他說起這個想法。但是毫無疑問,這個想法很好,視野很開闊。
這時,徐光啟說道:“陛下,恭順侯所說頗有見地,農事院確有耐旱又耐寒的高產番邦作物,長城內外雖然氣候有所差別,但是想來種植這些作物應該不是問題。加上塞北沿邊一帶,也曾是我大明的屬地,人丁戶口過百萬,而良田沃野上萬裡,只是百餘年來,塞外諸衛相繼內遷,人口日稀,加之氣候有變,方才顯得不宜耕種。臣看,恭順侯所言有理,朝廷移民塞北沿邊一帶,屯墾種植,既可大大緩解關內流民問題,也可減輕京畿直隸屯墾安置壓力。”
對於塞北沿邊一帶的肥沃,如今這位擁有後世靈魂的崇禎皇帝,當然
《日月當空圖片》 第七十八章 沿邊屯墾(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