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2章 集結大軍,發兵函谷 (第1/2頁)

聞人夜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0072、集結大軍,發兵函谷

十八路諸侯分別為——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第十八鎮,奮武將軍的曹操。

各鎮兵馬參差不齊,多則三萬,少則一萬。

史料記載,聯軍共計三十餘萬將士。

實際不足二十萬!

尤其是以騎兵為主的公孫瓚,其麾下‘白馬義從’不過兩千。

故而,北平處於邊陲,公孫瓚不可能將兵馬全部帶在身邊。

【另:西涼馬騰在趕來的路上,並未抵達酸棗。】

劉辯本以為,‘討董’聯軍會按照史實,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都不會參加,發起者也不是曹操,而是喬瑁。

結果竟是按照《三國演義》出現,除去馬騰在趕來的路上,其他各路諸侯均有參加,且,發起者是曹操,而非喬瑁。

……

劉辯之沒有儘快追擊董卓,正是在等諸侯們來見他。

劉辯雖是廢帝,可大也是漢室唯一的正統王侯,豈有前去面見諸侯的道理?

更何況,劉辯目前兵馬不濟,只能在關東諸侯的軍中抽調兵馬,對戰強大的董卓。

不多時,由陳到領路,將眾位太守、刺史引入議事堂。

雖然如今的劉辯本事見長,但相貌並沒有明顯變化,故而眾人以袁紹為首,紛紛屈膝跪拜,山呼:“我等拜見陛下!”

對於眾人稱呼‘陛下’,劉辯仍舊解釋了一遍。

故而,眾人起身後,無不改口稱呼‘大王’。

然,受到大將軍何進恩惠的王匡、肱骨老臣孔融、韓馥等人,反倒連連痛哭,聲稱愧對陛下,沒有及早破關救助陛下。

受到何進恩惠的王匡、肱骨老臣孔融自然不用多,愧疚之意出於本心,摻不得假。

至於冀州刺史韓馥——應該稱他是冀州牧韓馥,畢竟是董卓命他做的州牧。

再有,就在前幾日,即使劉辯做出種種‘壯舉’,仍舊沒有人相信的情況下,韓馥、袁紹竟生出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的想法。

袁紹、韓馥以為旁人不知,卻難逃重回漢末的劉辯。

不過,好在他們只是生出想法,並沒有付出行動,何況眼下戰事吃緊,劉辯也就暫時不與他一般計較。

更何況,別看此時的韓馥與袁紹狼狽為奸,有他跪下來叫劉辯是爸爸的時候。

不消片刻,眾人與劉辯一問一答,很快便了解眼下的局面。

然,劉辯沒有想到,袁術那隻老狐狸竟然提前返回汝南!

雖與歷史吻合,但畢竟迴避的是董卓,眼下回避的卻是他劉辯。

更何況,十八路諸侯當中,只有他袁術帶兵最多,反倒聲稱人少地少,沒有餘糧支撐而返回汝南。

沒有餘糧?

旁人不知實情,劉辯還不知道嗎?

好,很好!

劉辯處於危難之際,他袁術竟率先跑路。

媽了個×,早晚辦了他!

……

劉辯開門見山,“此時,陛下在西遷的路上,本王希望諸位調配兵馬,將董賊攔在函谷關前。”

眾人聞言,均是不由得互相看了看。

很快,眾人無不將目光落在袁紹的身上。

雖廢帝出現扭轉大局,但袁紹畢竟是盟主,站在聯軍的角度,規矩始終不能亂。

由於袁紹身居眾人前方,看不見他饒目光,故而不知他們的想法。

不多時,待劉辯的目光掃過眾人臉上,最終落在袁紹的臉上,“車騎將軍?”

袁紹聞言,下意識的看了一眼身後,轉眼向劉辯拱手

《三國最強選擇系統》 第72章 集結大軍,發兵函谷(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