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3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地軍閥的武裝割據,中國對外宣稱早已統一,但中國軍隊離統一還相去甚遠。當時,蔣介石要想調兩廣或四川的軍隊,不知要費多大的勁,還未必能辦成。因此,在中國近200萬的龐大軍隊中,從北伐起跟隨蔣和被戰敗而改編為中央軍的30個師以及大量的軍閥部隊,蔣介石調動、使用均感困難。這些部隊難調、難用且不說,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強否也成疑問。當時,這些受制於某一軍閥的私人部隊有自己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帶領,並有完全不同於中央軍的獨立的軍需制度,而且編制也不統一,光一般的師就有甲、乙、丙三種師之別。更令蔣介石沮喪的是,這些部隊的裝備太差,武器裝備千差萬別。當時一般說來,蔣介石中央軍嫡系部隊裝備較好,旁系軍隊既得不到蔣介石從國外購買的精良武器,又無力自行籌款從國外購買武器,所以裝備極劣。當然地方軍閥中也有富戶,廣東陳濟棠、廣西李宗仁、雲南龍雲、冀察宋哲元等都能自籌款項購買武器裝備自己的部隊,因而這些軍隊也有一定戰鬥力。張學良的東北軍依靠東北財富,不僅從國外購買武器,而且在瀋陽有巨大的兵工廠可自造武器裝備自己,因而張學良雖離開了東北軍,但其裝備還是比較優越的,唯一令人遺憾的是這支軍隊軍官素質差,導致全軍戰鬥力大打折扣。

這就是蔣介石早早就打定主意要改編軍隊的原因。

眼見部隊遠非日本人的對手,蔣介石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上。中國抗戰是本土作戰,漫長的防線也許能彌補軍力的不足。長城這個古老而悠久的傑作,太容易喚起他這種靈感了。從1934年起,他便為早晚要到來的抗戰作起了籌劃。至1937年,大規模構築的國防工事便波及全國。

在中國的兩大動脈平漢及隴海路沿線,以石家在、保定、新鄉為前進據點,洛陽、開封、徐州、海州為主要防禦地帶,築起了一系列堅固的陣地。

貫通京滬要地的長江流域,自吳淞要塞溯江而上、軍委會下令廣築防禦工事,配備重點為漢口、嶽州間及上海、南京間,著重點在上海、南京陸地正面。從乍浦經蘇州至福山,設定數道陣地。在上海附近和南京外圍,也構築了數道堅固陣地。

浙江、福建沿海,要塞已連線成線,以防止日軍登陸。

山東半島及膠濟沿線,北起濰河口,沿渤海海岸,經煙臺、威海、青島至石臼所也築有防禦陣地。

山西及綏遠、察哈爾方面,歷來受日軍騷擾不斷,蔣介石當然不會放過。由中央及晉綏出資合築了以張家口、大同、歸綏、包頭為第一道防線的防禦陣地以遲滯敵人前進;乎型關、雁門關、偏關一線為第二道防線,依恆山山脈構築堅固的永久工事。太原周圍為第三道防線,在正大沿線及娘子關等地也築有陣地。

華東、華南沿海及長江、珠江沿岸的舊式要塞,依據1932年淞滬抗戰的經驗,加以改建和擴建。不知為什麼,蔣介石特別重視長江沿岸要塞的改建,使其效力一時大增。

應該說,蔣介石為對付日本人,抗擊日軍的侵略,多少做了些準備工作。但由於幾年來蔣介石更關心的是對中共、紅軍的“圍剿”及各地軍閥的收納,其努力遠遠不夠。而貧弱的中國金錢原已有限,再經此一番折騰,用於軍隊現代化的便所剩無幾。當抗戰這一天真正來臨時,中國對日戰爭的準備遠未周備。

中國的戰爭之劍是沉重的,而且尚未打煉完畢,放出寒光。

但日本人不給蔣介石時間,在日本人一步緊過一步的逼壓下,在中國怒潮般的抗日呼聲中,蔣介石和他的南京中央政府已無法從容鍛鑄這平倭之劍。在緊張和激動中,他決心衝上戰場,在戰爭中完成過去未及完成的準備,他更想讓日本人的熱血使手中的戰劍放出寒光。

劍總是要見血的。

血鑄的戰劍最為鋒利,最令人膽寒。

7月20日,蔣介石走下了廬山,當天便飛赴南京,當天便召集在京軍政要員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全面對日抗戰事宜。

蔣介石數年隱忍,一朝奮起,抗戰之步似乎晚了些。但邁出抗戰這關鍵的一步,一切對他來說都還不算晚。

“七·七”事變,蔣介石對日本人的伎倆看得還比較透,因而在軍事上作了一些緊急調配。早在7月9日,便密令孫連仲將軍指揮的第26路軍兩個師開往保定集中,繼而再進至琉璃河;第40軍龐炳勳部1師開赴石家莊,進駐滄縣,歸宋哲元節制;又調第53軍萬福麟部3個師附第91師前往保定集中,向固安、永清、雄縣佈防,第84師高桂滋部調至大

《國殤的拼音》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